水滴.jpg

終極實體

實在(reality)指獨立於人的知覺、思維之外的存在。就如同我們從來不曾懷疑,上班工作時,家裡的餐具、電視、冰箱會突然消失,除非遭受小偷:圍繞在我們四周的這些日常實在,如此的真實而具體,不容絲毫的懷疑。

如果這世界一直保持美好,沒有生老病死,沒有天災戰禍,誠然就是「唯一可能最好的世界」,思想家們又何必勞神在這世界之外,另求其他可能的世界。我們都相信,日常實在的具體真實性,卻又不得不承認,它們不都是穩定而美好的。

許多思想家都深刻地反省到實在界的生滅變化的現象,紛紛提出比日常實在更恆久、更穩固、更完美的「實體」(substance),這些實體是物理世界的根本,探討這類實體的學問叫做「形上學」(metaphysics)。形上學曾是哲學裡最值得驕傲的一門學問,她探討宇宙的起源、萬事萬物的本質、甚至神的能力與性質。

目前形上學已不復往日的光彩,倒像座棄守的神殿,廊柱傾頹,佈滿灰塵與蜘蛛絲。殿堂上的諸神從柏拉圖、釋迦牟尼、到老莊、孔孟,全都靜默無語,低頭懷想昔日雄辯真理的輝煌時刻。這是諸神靜默的時代。

希臘哲學,從哲學之父泰利斯提出「水」為萬物的源始,過渡到赫拉克里特斯的「火」,恩培多克里斯的「地、水、火、風」,一直到柏拉圖的「理型」,都可以算是「終極實在」的代表。中古世紀,宗教盛行,「終極實在」變成「上帝」。

佛學則以「佛」為代表,老莊是「道」,孔孟則是「仁」。

不過中西哲學畢竟有別,在此有個分辨,西方的「終極實在」傾向於客觀化,於經驗世界之外,另立一本體界,構成「現象」與「物自身」的二元論立場。

東方則主觀性較強,如佛學強調一切世界皆由「識」所生,主張「一心生萬法」。老子的「道」,乍看之下,像是「生天生地」的源始,最後發現就是「自然」本身,也就是這個具體的現實存在。孔孟的「仁」比較麻煩,因為它比西方更貼近現實的實在,甚至比佛學比老莊更貼近現實,看看禮運大同篇就知道,那裏還要在世界之外有個天堂,天堂就在這個世界實現。孟子把儒學開展成系統性的學問,主張仁義禮智四端內在我心,主張「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具體的表達出人的「道德心」就是「宇宙心」確立了以「仁」為「終極實在」的儒學。

宋明理學家中的王陽明,說出了「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更把「心」的實體性推到極致。相較之下,儒家的形上學平實而不華麗,容易被人忽略,其實她才是至艱難的實踐之學,孔子嘆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四章)儒、釋、道雖不在現實世界外另立世界,卻絕不是以原原本本的現實世界為其「終極實在」,而是在完成「仁」、「佛」和「道」的修養後所見的世界,如莊子所說的「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文章出處】
《哲學與人生──幹嘛學哲學》
〈終極實在〉
文/黃漢青
【作者簡介】
黃漢青,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中科技大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