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班.jpg

外包的悲劇──當我們把除了分數跟升學的事情都外包了出去

有志的臺灣青年常常這樣問:

「請問我要走財經相關的領域,可是我考不上財經系該怎麼辦?」


「我想創業,但我不是唸管理系,怎麼辦?」

「我想學行銷,但臺灣怎麼沒有教行銷的科系啊?」

不知道為什麼,在臺灣學生的眼中,好像非得要是一個科系,才能讓你去做相關的行業?或許醫師、會計師、律師這樣的行業,需要大量書本上的知識當作門檻,但是相對來說「行銷」、「投資」、「創業」這類的東西,反來就不是課本能教你的,但臺灣的有志學生,可能是因為在體制裡待習慣了,以為什麼東西都要配一個科系,唸完期中期末,才能開始去做。

在Seth Godin的一篇文章裡,提到「學行銷的最好辦法」,便是實際去做。如果你要學行銷,最好的辦法便是假日的時候去擺攤,在現場體會什麼是「成交」,你可以像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一樣,為了學行銷,幫非營利組織募款,你可以馬上開一個網路上的賣場。唯有把你的「Idea 」丟到現實世界,只有透過這個辦法,你才能知道你的「Idea」到底有幾兩重。而且這不會花你什麼錢,最大的門檻只有「恐懼」。

其實不只行銷,在「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的內容當中,除了熱情之外,創新大師克里斯汀森最看重的便是「經驗學校」,也就是所謂的Domain Know-how,亦是Rich Dad作者常提到的「無償勞動」,也是之前嚴長壽先生被砲轟的文章當中,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簡言之,如果你要投資股票,為什麼不能自己主動去學?有Google,臺灣的書又這麼便宜,又有這麼多專業人士在網路上展開雙手接納你,並且從實戰中學習,為什麼不直接去學,非要等到財經系唸完四年再加研究所兩年?如果你要學行銷,為什麼不直接開一個粉絲專頁,去測試你的Idea?如果你未來要創業,為什麼不先去開始練習那些「在拿創投之錢該學會的事」?

補習班.jpg

上課有課表,下課有超級強大的補習班,每個月有段考,每學期有期末考,教什麼也都是學校規定好的,從「為什麼我該學這些」、「我該學什麼?」到「我該用什麼方法去學習」、「我該如何分配時間學習」、「我該如何驗收自己的成果」,甚至是「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這些問題沒人提醒我們想過,就算去想了,也因為從家長到師長,很容易都覺得這些問題「不重要」,而失去了方向。

簡言之,我們成功的把我們去思考一件事情、學習一件事情、實踐一件事情的責任與過程,全都外包給制度與學校,我們該專心做的,便是「升學」。在「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當中,作者提到了戴爾電腦的悲劇,透過外包,戴爾電腦的營收與獲利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漲,管理學界一片歡天喜地,感謝戴爾透過外包與直銷的方式,讓西方的商業世界得到了新的經營方向。誰知,當戴爾透過外包而提升的獲利,不是因為「創新」而得到的,是因為「外包」而得到的,到了後來,戴爾卻失去身為一個龍頭公司該有的基本戰力,對於未來的變動,難以靈活的跟上時代的腳步,現在已無當年的意氣風發了。

反過來看,臺灣的學生不也如此?我們的家長為了小孩的成績(因為在臺灣大約幾年的時間,成績好等於收入高),盡量讓小孩可以把除了分數以外的事情外包出去,大量的補習班與考卷,這些都是提升「分數」的好幫手,卻讓小孩沒有去學習「如何去學習一件事」跟「我該學習什麼」。

南陽街.jpg

再者,我們的升學導向(因為這樣的升學制度的確曾幫助過臺灣的經濟)的教育,也盡可能的把升學當作最重要的事情,升學首重考試,考試必定有出題範圍,出來出去還不是那些內容,所以教材自然也針對那些內容,於是小孩也不曾被提醒要去問「為什麼我要去學這些東西」,因為答案很簡單,想都不用想:「為了考試。」我們也把我們的思考外包給了教育制度,除此之外,還幫你設好「課表」跟「進度表」,幫你把「時間管理」也外包給他們。

另外,關於小孩「如何去學一件事情」跟「如何去判斷一件事」,當為了升學,升學首重考試,考試必須要有公平、可量化的選拔機制,所以會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所以今天如果有個科系叫「創業課」,期中考題是「下列是題組題。第一題,請問下列哪些是新創公司第一年該做的事情,以下答案ABCDE五個選項,請作答。第二題…」,再把這張考卷去給Bill Gates,Mr. Jamie,施振榮先生去寫,可能三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抱歉三位創業者可能都錯的離譜了,因為出題者才是對的。

最可怕的是什麼?因為考試這件事,為了方便出題,出題的來源基本上都是學術論文、課本、時事等等,你要考試考的好,不就是「多做考古題」、「猜測出題老師的心意」、「多看必出的得分點」等等?哪一件事情需要「實際動手嘗試」?NO.

南陽街.jpg

那身為一個學生的我們,因為不知覺的已經把大半的東西外包出去了,那我們現在該怎麼做?

首先:停下來想一想。

身為一個學生,你可否有考慮看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你的專長、興趣,以及潛力?甚至,你有嘗試過你自己是「興趣」的東西嗎?你喜歡商業的東西,但有試著去做些小生意嗎?喜歡英文,那有去看過語言學的介紹,或是文學嗎?還是說不定你喜歡的「國文」、「英文」、「數學」等等,其實你喜歡的只是其中的一小塊?你選科系的時候,是因為覺得電機系有前途就修了電機系?因為喜歡英文就選了外文系?說不定你喜歡的是寫程式,喜歡的是英文的教學,而不是電機系的課程與文學課程,不是嗎?

我們甚至連「發問」都外包出去了。首先,先開始問自己吧,問自己「不喜歡什麼」?問自己想「改變什麼」?

再來:好好的看一看

你把時間都花在教室裡了,大學的科系也是志願表上的亂數,聽雜誌跟師長在那邊「報明牌」,哪一個科系如何如何但身為一個學生,真的要去社會上看一看,看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甚至不只是臺灣,盡可能去接觸國外,去看看世界需要怎樣的工作者如果你想要創業,何不直接接觸創業者?想要致富,何不直接去問問有錢人,想要改善社會,何不直接去接觸正在改善社會的那些人?臉皮厚一點,選擇就多一點,開口問吧!

實際操作:去找那些能讓你學經驗的地方

想要學什麼,先去想你理想的工作,需要怎樣的條件,並開始朝那個方向去邁進。趁還是學生,不用擔心房貸的壓力,多去試試看,說不定你以為你會熱愛的工作,結果你恨的要死。彼得杜拉克早年成功創業,成為知名的銀行家,後來發現原來他不愛創業,喜歡思考與寫作,便邁向了大思考家之路,被稱為「管理學之父」。

簡單來說,把你被教育制度外包的環節都找回來,而且做好的方法,就是實際去做。

於是,有志的青年最後會改口問:

「我要走財經相關的領域,我該去哪學Domain Know-how?什麼樣的工作可以幫我得到更全方位的經驗?什麼樣的知識可以幫我做的更好?誰可以當我的Mentor?我如何去實際的學習…」

「我想要創業,因為我發現台大的資源最多,可以認識最多不一樣的人,而管理學院剛好可以提供我大公司運作的概念,或許考管理學院是體制內給我最大的選擇,然後我可以在大學時期去尋找得到Domain Konw-how的機會,並且先試試看…」

「其實我想要的是透過行銷來幫助環保議題,我想要幫助臺灣的環保領域,而議案最為關鍵,我剛好在法律系唸書,現在我可以除了課堂上的法律知識之外,多認識有在打議案的律師,並且學會行銷,以後可以幫助這些議案…」

【文章出處】
《WO! 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外包的悲劇:當我們把除了分數跟升學的事情都外包了出去〉
2012-09-24
網址:
https://woundero.wordpress.com/2012/09/24/outsource/
文/Wondero
【作者簡介】
自稱三個妄想改變世界的傻瓜,成立了Wondero部落格(Wondero = wonder+Wo!),發表對社會議題的看法。


補習班.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