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徐復觀.jpg
上圖:徐復觀


徐復觀的讀書方法

1943年,徐復觀時任陸軍少將,這一年他受到蔣介石的器重並成為高級幕僚。徐復觀讀到了熊十力獨創的新儒家哲學體系「新唯識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發了從師之意。正好此時,熊十力也在重慶梁漱溟先生主持的勉仁書院教書。徐復觀便試著寫了一封信,表示了仰慕之情。不幾天,熊十力便給他回了信。熊十力說到後生對前輩要有禮貌,批評徐復觀來信字跡潦草,誠意不足。徐復觀立即去信道歉。經過幾次通信後,熊十力約徐復觀來書院面談。

徐復觀第一次去見熊十力,是身著陸軍少將軍服。徐復觀向熊十力請教該讀點什麼書,熊十力向他推薦了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徐復觀說這本書早已讀過了。熊十力面露不悅之色,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

過了一段時間,徐復觀再見熊十力,報告《讀通鑑論》已經讀完。熊十力讓他談談心得,徐復觀就談了許多對王夫之的批評。

熊十力還未聽完就開始破口大罵: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多年後,徐復觀回憶到: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近年來,我每遇見覺得沒有什麼書值得去讀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聰明耽誤一生的人。

(編按:關於此段熊徐二人軼聞,有人持不同看法,請參見:
徐錫良:「國學」為什麼害怕人們質疑?

徐復觀的讀書方法

讀書要有目的、方向和立足點

徐復觀說,讀書光有興趣是不行的,興趣不加上一個目的,是不會有收穫的。他說,為了某個追求而打開書本和漫無目標的讀書,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讀書一定要有一個要達到的目的、要有一個方向和立足點,否則就像一個流浪人,錢到手就花掉;縱然經手的錢不少,但到頭來還是兩手空空。

要讀通幾部大部頭作為最基本的東西

徐復觀在一篇文章這樣寫道:「讀了四十多年的書,當然涉獵的範圍也相當的廣泛。但我現在知道,不徹底讀通並熟讀幾步大部頭的古典,僅靠泛觀博覽,在學問上是不會立下根基的。這即是我在回憶中所得的經驗教訓。」不僅如此,他還強調,對每一門學問,若沒有抓住最基本的東西,一生總是門外漢。這話實在是經驗之談。

讀一流學者的一流書

徐復觀稱自己在浪費了無數精力以後,對於讀書慢慢地摸出了一點自己的門徑,那就是決不讀二流以下的書。徐先生說:「隨便在哪一部門裡,總有些不知不覺的被人推為第一流的學者或第一流的書。這類的書,常常部頭較大,內容較深。當然有時也有例外的。看慣了小冊子或教科書這類的東西,要再向上追進一步時,因為已經橫亘了許多庸俗淺薄之見,反覺得特別困難;並且常常等於鄉下女人,戴滿許多鍍金的銅鐲子,自以為華貴,其實一錢不值;倒不如戴一隻真金的小戒指,還算的一點積蓄。這就是情願少讀,但必須讀第一流著作的道理。」

不讀與自己研究無關的書

徐復觀先生在讀書上有一個「怪論」——不讀與自己研究無關的書。一般人總是說:開卷有益。但徐復觀先生卻說:「非萬不得已,不讀與自己的研究無關的書。」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徐復觀以自己為例,他說:「我從前對魯迅的東西,對河上肇的東西,片紙隻字必讀。並讀了好幾本厚厚的經濟學的書。中間又讀了不少的軍事著作;一直到民國四十一年還把日譯拉斯基的著作共四種,拿它摘抄一遍。但這些因為與我現時的研究無關,所以等於浪費。我一生的精力,像這樣的浪費太多了。垂老之年,希望不再有這種浪費。」徐先生的這話對於資訊時代如何讀書是大有裨益的。

多讀原典

徐復觀先生力主多讀原典。他說:「讀中國的古典或研究中國古典中的某一問題時,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到的後人的有關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關研究,先看一個清楚明白,再細細去讀原典。因為我覺得後人的研究,對原典常常有一種指引的作用;且由此可以知道此一方面的研究所達到的水準和結果。但若把這種工作代替細讀原典的工作,那便是一生居人胯下,並貽誤終身看了後人的研究,再細讀原典,這對於原典及後人研究工作的了解和評價,容易有把握,並常發現尚有許多工作須要我們去做。這幾年來我讀若干頗負聲名的先生們的文章,都是文采斐然。但一經與原典或原料對勘,便多使人失望。至於專為稿費的東西,頂好是一字不沾。所以我教學生,總是勉勵他們力爭上遊,多讀原典。」

要讀西方的哲學著作

徐復觀有一個比喻,說是人腦好比是一把刀,而西方的著作就像是用來磨刀的磨刀石。讀西方的哲學著作好比一把刀在極細膩的砥石上磨洗凡是偉大的著作,幾乎都在告訴讀者一種達到結論的方法,因而給讀者以思想的訓練。康德的著作是這樣、黑格爾的著作是這樣,羅素的著作也是這樣。這就是說,西方的哲學著作的確能起到磨礪思想的作用。為什麼這樣講呢?徐復觀說,西方的哲學著作在結論上多感到貧乏,但在批判他人,分析現象和事實時,則極盡深銳條理之能事。另外我們在研究中國文化的時候也需要讀西方哲學。要了解西方文化中有哪些基本問題,及他們努力求得解答的經路。因為這和中國文化問題,常常在無形中成一明顯的對照。

要做摘抄

徐復觀先生在讀書方法上有一個訣竅,那就是做摘抄。為了教中國文學史徐復觀摘抄了三十多萬字的西方倫理思想史,為的是中西打通。徐復觀說:「我讀書的一個重要門徑便是摘抄。一部重要的書,常是一面讀,一面做記號。記號做完了便摘抄。我不慣於做卡片。卡片可適用於搜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應該精讀的古典上便沒有意思書上許多地方,看的時候以為已經懂得;但一經摘抄,才知道先前並沒有懂清楚。所以摘抄工作,實際是讀書的水磨功夫。再者年紀老了,記憶力日減,並且全書的內容,一下子也抓不住,摘抄一遍,可以幫助記憶,並便於提挈全書的內容,匯成幾個重要的觀點。這是最笨的功夫,但我讀一生的書,只有在這幾年的笨工作中,才得到一點受用。」

讀後要消化、反芻

徐復觀先生特別重視讀書之後的消化、反芻。他說,讀書如同吃東西。「正吃東西時,所吃的東西並未發生營養。營養作用是發生在吃完後的休息或休閒的時間裡面書的消化,也常在讀完後短暫的休閒時間;讀過的書,在短暫的休閒時間中或以新問題的方式,或以反芻動物樣的反芻的方式,若有意若無意的在腦筋裡轉來轉去,這便是所讀的書開始在消化了。並且許多疑難問題,常常是在這一剎那之間得到解決的曙光。」所以一個人讀了書後腦筋裡應該有幾個問題。若是腦筋裡沒有問題,這說明書還是沒有讀進去,須得再仔細得讀。


新儒家.jpg
上圖:民初以來知名學人(右側第三人為徐復觀)


【文章出處】
《壹讀》
徐復觀的讀書方法
(轉引自:《生命的奮進:大師的青少年時代
》(九州出版))
2015-09-04
網址:

https://read01.com/zh-tw/m00oNP.html#.WwZw6_mFMdU
作者:不詳
【徐復觀簡介】

徐復觀(1903.1.31-1982.4.1),原名秉常,字佛觀,後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取義《老子》「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湖北浠水縣人。曾到日本留學,回國後參加政治活動多年,中年以後逐漸走上學術之路,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及歷史、命運問題發表大量論著。著書十餘種,三百多萬字,主要有《兩漢思想史》三卷,《學術與政治(甲、乙集)》、《徐復觀雜文》六集、《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思想史論集》及續集、《石濤之一研究》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