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綠地.png

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家長對子女之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由於階級之不同所產生的差異,並據以檢視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一項主要命題,即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越強,子女的適應越佳,反之則否。經驗研究的資料,來自臺灣北部兩所社經組合不同的小學,透過對學生、家長及教師的訪談,並搭配必要之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後,主要發現包括:(一)中上階級家庭多採積極介入式的生涯管教,勞工階級家庭多採消極因應式的生涯管教;(二)中上階級家庭的行為管教較為民主化,勞工階級家庭的行為管教較為威權化;(三)學校之管教方式,不論在生涯管教或行為管教方面,多半符應學生之階級背景,亦即,學校實施的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不論對那個階級的學生來說,都跟其在家所接受的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具有相當程度的連續性。

關鍵詞:社會階級、文化資本、管教方式

Abstract

This study presents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hildrearing practice in terms of career and behavior supervision over children. Taking social class into account, it reexamines a prevalent assump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al inequality: the stronger the cultural continuity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the better will be children’s future opportunities. For empirical purpose, qualitative methods such a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two primary schools in northern Taiwan.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So far as career supervision is concerned, upper-middle class parents get more thoroughly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preparation, while their working class counterparts take somewhat more passive and fatalistic attitudes. (2) As for behavior supervision, upper-middle class parents appear more democratic and working class parents by comparison more authoritarian. (3) No matter in respects of career supervision or behavior supervision, teachers adopt almost the same way as parents do to supervise students from each class, thus setting up a corresponding link between schooling and parenting in a class-specific way.

Keywords: social class, cultural capital, childrearing

壹、前 言

有關社會不公平或教育不均等的問題,一直都是教育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儘管歷來切入此一課題的理論或方法,往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但不論何門何派的學者,大致都同意一項通則性的命題,亦即,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連續與否,攸關學生之發展甚鉅。因此,家庭文化若能連通學校文化,則學生的適應較佳,成就較高,未來發展也較順暢。

對於這項命題,國內這十幾二十年來,比較流行從泛屬衝突陣營之「文化再製」理論,加以解釋。普遍的看法是:學校乃傳遞中上階級思想及價值的場所,來自中上階級家庭的學生,由於具備與學校場域相符的文化資本,所使用的語言符碼也能與學校系統接合,因而容易適應教師的教學,獲得較高的成就與發展。相對地,來自勞工階級家庭的學生,則因語言文化與學校不盡相通,致其學習困難,表現不佳,最後不論是退縮或是抗拒,都不免重蹈勞工階級的老路。換言之,學校宛若中上階級的堡壘,文化資本相契相合的中上階級學生,入學之後,如魚得水,事事順遂,而文化資本有段「落差」的勞工階級學生,至此縱想步步為營,恐亦難有所成。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揆諸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迄無一致的發現。也就是說,雖然有些研究指出,社經地位或文化資本越「高」的學生,教育發展的可能性也越高(翟本瑞,2002;Wong, 1998);不過,也有些研究的結果,並未證明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之間,存有文化再製理論所預設的關係(鄭燿男、陳怡靖,2000;Katsillis & Rubinson, 1990)。此外,還有些研究發現,文化資本之發揮作用與否,是有條件的。例如,DiMaggio(1982)指出,文化資本對人文社會學科成績的影響較大,對數學的影響較小。

這些研究之所以難有定論,可能是Bourdieu(1986)的文化資本概念,指涉範圍過於龐雜籠統,不易精確界定之故。一方面,不僅在短期之內很難憑藉幾個實證指標的調查,便可窮盡文化資本的所有面向;另方面,特別是在不同的歷史時空或社會文化脈絡下,學者之間更難凝聚有關文化資本的研究共識,或共同性的操作定義。因此,不同學者對於文化資本便有不同的定義(陳珊華,2004:34-36),有些指家長或母親的教育程度(林松齡,1999;Lareau, 1987; Reay, 1998),有些指具體消費之文化商品項目(何瑞珠,1998;孫清山、黃毅志,1996),有些則以參與的文化活動,作為文化資本的指標(鄭燿男、陳怡靖,2000;DiMaggio,1982; DiMaggio & Mohr, 1985)。除此之外,前述「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連續與否,攸關學生之發展甚鉅」的通則性命題,恐怕也是一項造成困擾的原因。近來的研究顯示,這個命題可能欠缺邏輯上的周延性。不但中上階級學生的學習,有其獨特的問題(陳怡潔,2005;Power, 2001);並且勞工階級學生的學習,也可在
所屬學校的文化之中,找到不少呼應家庭文化之處(張建成,2004:168-172)。

依此看來,關於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命題,顯然有待進一步的檢證,而一個可行的突破點,或許就在重新界定家庭管教的類型,並據以觀察學校的回應方式。此一觀點之浮現,是因「文化資本」之累積與傳遞,原本即與家庭管教關係密切,所以當筆者嘗試從管教方式的角度,就國內最近幾篇有關「文化資本」之質性研究論文(如林湘慧,2003;陳珊華,2004;謝孟穎,2002)加以解析、比對、整合時,發現家長對於子女的管教,其實有「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之分。生涯管教主要跟未來的生涯發展有關,重在教育與職業準備方面的管教;在這方面,中上階級所接受的管教似乎較為綿密,勞工階級相對較為鬆散。行為管教主要跟日常之生活規矩有關,重在言行舉止與應對進退方面的管教;在這方面,中上階級所接受的管教似乎較為寬厚,勞工階級相對較為嚴厲。

得到此一初步結果之後,我們回頭查閱相關的文獻,又再發現:過去的研究當中,有關不同階級之「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素材,其實屢見不鮮(陸洛譯,1997;Gecas, 1979; Kohn, 1976; Lareau, 1987),只是過去很少有人提出這類的名詞或概念,既以區分家長的管教方式,復以檢視家庭與學校的文化聯繫。一般說來,在生涯管教方面,中上階級的家長通常較有計畫,會預先盤算子女的未來(陳怡潔,2005;Brantlinger, 2003),並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李威伸,2003;林義男,1993),勞工階級的家長則不然。例如,勞工階級的家長會以指導孩子的作業為苦,常將子弟教育的責任轉移到教師身上(Lareau, 1987; Reay, 1998)。而在行為管教方面,中上階級的家長常用說理或委婉的方式,激發兒童的自主性;勞工階級的家長則常用體罰或威權的方式,加強兒童的服從性(林湘慧,2003;孫碧蓮,2002;陸洛譯,1997;Kohn, 1976; Kohn, Naoi, Schoenbach, Schooler, & Slomczynski, 1990)。

有鑑於此,本文之目的,乃在重新整理筆者新近一項有關文化資本的經驗研究資料,以具體說明不同階級家庭對其子女的生涯管教及行為管教,究竟有何差異,同時分析學校對學生的生涯管教及行為管教,究竟與不同階級的家庭管教方式有何關聯。希望藉著這樣的探討,能對家庭管教方式的階級差異,以及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問題,提出一些新的詮釋或一些補充性的詮釋。

貳、方 法

本文的經驗研究資料,來自臺灣北部兩所70班以上的大型公立小學,一所位於都市文教區,一所位於市郊加工區。研究的進行,係在這兩所小學中抽取五年級的學生各一班,並以這兩班之學生、家長、教師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位於文教區的小學,家長以白領階級居多,故抽自該校之班級化名為「白雲班」,班上男生17人、女生19人。位於加工區的小學,家長以藍領階級為主,故抽自該校之班級化名為「藍天班」,班上男生22人、女生16人。筆者自2001年9月進入這兩班蒐集研究資料,至2003年3月退出研究現場,約一年半的時間,第一年的重點放在學校生活的探討上,也訪談學生放學後的時間安排及居家情況,後半年的重點則擴大到學校之外的社區及家庭,深度訪談不同階級背景的家長。

茲依家長(以父親為主)之教育程度與職業階層,將這兩班學生的社會階級分布情形,示如圖1。圖中每一個學生,皆以單名形式之化名呈現,字型為細明體者,為白雲班之學生,字型為標楷體者,為藍天班之學生,兩種字體之加陰影者,為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學生。圖中任何一列的學生化名,皆採男左女右方式排列,為易辨識起見,不論何種字型,加劃底線者,皆為女性學生之化名。最後,化名位於圖中標有 A 字樣之橢圓形區塊者,代表中上階級的學生(白雲班18人、藍天班4人),化名位於標有 C 字樣之橢圓形區塊者,代表勞工階級學生(白雲班3人、藍天班17人),這些學生將是本文特別關注的研究對象。


學生社會空間分布.png
圖1 白雲班與藍天班學生的社會空間分布圖

說明:
細明體字型之化名代號,代表白雲班的學生。
標楷體字型之化名代號,代表藍天班的學生。
化名代號劃有底線者,代表女生。
化名代號加陰影者,代表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學生。

本文的經驗研究資料,主要是以參與觀察、半結構式訪談、文件分析等三種方法蒐集之:

一、參與觀察

筆者自2001年9月進入研究現場,初期每週到訪各校一個半天,主要的工作,研究所 源俊麟純馥琪璇琳菱珮芊是隨班觀察級任教師的課堂活動,如國語、數學等,同時也得到體育老師的允許,觀察記錄學生的體育活動。2002年2月至6月,每週到訪各校兩個半天,參與觀察的課堂,擴大到自然、英語、音樂、美術等科目。除了校內的教學活動,筆者亦曾參訪學校附近之安親班。在課外活動方面,有幾個週三下午,跟著學生參加他們放學後的活動,並曾以義工身分,參與藍天班的戶外教學及端午節慶活動。

每次參與觀察,或多或少會與教師、學生、家長等相關人士談話。不論是觀察或談話所得資料,皆儘量於當天鍵入電腦作成札記逐字稿,並依「班別」、「資料類別」、「日期」、「參與活動」之順序,建立檔案編碼。例如「白雲,觀901005,國語課」之編碼,代表該筆資料是2001年10月5日觀察白雲班國語課之札記。每筆檔案資料,皆依重要關鍵字詞加以分類,並編定主題碼,待資料逐漸豐富後,歸納性質相近的主題,形成若干範疇,最後再依範疇之相互關聯,對照其他方法所得之資料,發展初步模型架構,以備進一步之分析。

二、半結構式訪談

本文之訪談資料,主要來自學生及家長。在學生方面,自2001年11月至次年6月間,筆者常利用觀察各校之下課時間,與學生進行非正式談話,及時掌握或釐清上課發生的狀況。中午時間,研究者會與學生共進午餐,聽聽學生吃飯聊天的話題。午休時間進行的正式訪談,是以半結構式的訪談為主,研究者通常會借一間無人的教室,或是學校輔導室裡的諮商室,希望在不受干擾的情境下,讓學生暢所欲言。此階段的訪談,每次會有一、兩個主題,參與談話的人員,通常是由研究者選定一、兩位學生,再依其意願邀請其他願意分享經驗的同學,實施小組訪談。如果談話內容涉及隱私,研究者會以個別方式實施訪談。

待學生的訪談資料大致蒐集齊全,並完成初步分析之後,研究者在2002年11月間,開始以半結構式的問題訪談家長。訪談時,以親訪為主,若是家長無法配合,才改以電話訪談。至2003年3月完成家長訪談並逐步退出研究現場之前,以及離開研究現場一年之內,研究者仍不時與學生、教師保持聯繫,以聯絡感情,同時進行彼此資料之三角檢證,或請教一些資料上的解釋問題。

學生的訪談主題,包括家長的管教方式、教師的課堂教學、同儕的互動關係、下課時的活動、放學後的安排、以及對學校的想法等。關於家長的訪談,主題包括家庭的教育資源、教養子女的方式、學校活動的參與、休閒活動的安排、對於子女未來的期許,以及對於學校的要求等。每次訪談之後,如同前述的觀察一樣,亦儘量於當天將訪談資料鍵入電腦作成訪談逐字稿,並依「班別」、「資料類別」、「人名」、「日期」之順序,建立檔案編碼。例如「藍天,訪翠梅菁英901112」之編碼,代表該筆資料是2001年11月12日對藍天班小翠、小梅、小菁、小英之訪談。每筆檔案資料,亦依前述觀察札記之分類方式,循主題、範疇、模型之順序,逐步建構研究結果。

三、文件分析

本文蒐集的文件資料,包括學生學籍資料卡、輔導資料卡、班級懇親會紀錄、學校家長會會議紀錄,以及學生作業、考卷、學習單、聯絡簿、作文簿、日記簿、每週自我評量表等。這些文件資料的蒐集,主要用意在於問題背景的瞭解,而文件內容的分析結果,有時亦可作為與學生進一步談話的問題來源。例如,聯絡簿裡親師之間的溝通,有助於瞭解家長的理念及對子女的期望。因此,研究者特地將學生的聯絡簿一一看過,並登錄重要的親師溝通留言。本文以上述多種方法蒐集資料,除為達成研究目的外,另有一項重要的用途,即遵循三角檢證的精神,進行不同來源資料的查核與比對,以確保研究資料的真實性與可信度。在為期一年半的資料蒐集期間裡,筆者反覆檢視各項資料間的一致性與關聯性,遇有疑惑、矛盾或不確定之處,皆會透過繼續的觀察、訪談(對象包括相關的學生、同學、教師、家長),以及文件檔案的查閱,加以釐清。因此,本文所呈現的資料,都是在研究過程中經過各種資料來源的「參證、佐證」工夫,才確定下來的結果。也就是說,本文每一項論點的形成,基本上都具備多種資料相互「對話」的基礎,只不過在撰寫論文時,由於顧及行文之流暢程度及稿件的篇幅限制,有些時候只好選擇最為生動傳神的某些資料(例如訪談資料),用以鋪陳筆者的論點或詮釋,而未同時「舉證」各種不同來源的資料。爲了避免誤解,特此說明。

參、主要發現

本文之主要發現,包括生涯管教的階級差異、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家庭管教與學校管教的連續性等三個部分。茲分述如下:

一、生涯管教的階級差異

關於中上階級與勞工階級家庭之生涯管教,可從生涯期望與課業指導兩方面來予以瞭解。

(一)生涯期望方面

1.中上階級


中上階級的家長,希望孩子未來至少取得大學以上的學歷,這樣的期待,一方面基於他們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唸到大學不是問題」(白雲,訪芊母911128,家庭音樂教師,先生是工研院研究員),另方面則基於他們相信學歷對於未來的重要性,因為「現在大學學歷是不行的,要到碩士,那未來是不是要到博士都很難講。」(藍天,訪翠母911213,國小圖書館幹事,先生從事洗衣器材批發)就算孩子目前的表現未臻理想,家長依舊對其抱以熱切的期望。

宇母:「我對他期望很高……希望他儘量可以做到……最基本的,大學是一定要……我常跟他講,『現在大學畢業大概像以前國中畢業……找工作不好
找……』……爸爸常常都會說要他唸博士……」(白雲,訪宇母911127,家管,先生是客運公司主任)

小純:「……我哥考不好,他們就叫他重考……大哥本來唸中原,後來轉到中央……二哥去年考到嘉義大學,今年重考要考陽明醫科。」(白雲,訪小純910621,科技大學教授之女)


中上階級的家長,通常也會跟孩子談論未來生涯規劃的話題,「我曾經跟孩子講,希望我兒子能學醫……我希望女兒學法律……為了他們的前途……。」(藍天,訪翠母911213,國小圖書館幹事,先生從事洗衣器材批發)有的時候,當孩子目睹家長的工作狀況與職業形象後,也會激發他們的職業志向。對此,家長多半鼓勵有加,並告知努力的目標,以及有待培養的心性、態度與能力。例如白雲班的阿諺想當老師,「因為爸爸跟爺爺都是老師」,可是「他們說當老師不是那麼簡單,光用講的不行,要去實行……功課不能爛爛、隨隨便便的。」(白雲,訪阿諺910325;910627,公立高中教師之子)白雲班的小璇更在她的作文簿裡,文情並茂地寫了下面這段話:

志願,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就像一塊充滿思想的奇石,靜靜地立在茫茫的腦海邊……總有一天它會裂開,那時你就知道怎麼做了……一天上午,我看爸爸教書時認真的神情,我腦中的那塊奇石,便裂開一條縫,我當時便下定決心……我要好好唸書,成為像爸爸一樣的教授……爸爸聽了我的想法後,說:「你不要以為教授很好當,只唸書,沒有恆心和毅力,怎麼會成功呢?」這句話在我的腦海裡烙印了一條深深的痕跡。(白雲,小璇的作文簿901201,國立大學講師之女)

2.勞工階級

白雲班勞工階級的家長,也希望孩子書能讀得高一點,比如至少高中左右,以免學歷太低,缺乏競爭力,將來出社會容易吃虧。但是因為孩子的成績表現及家裡的經濟狀況,都比較差,加上本身缺乏指導學業的能力,所以家長不敢要求太高,惟恐出現反效果。

鵬母:「希望他讀高一點啊,至少要高中啦,也是看啦……看他興趣還有能力到哪裡。」(白雲,訪鵬母911127,檳榔攤,先生無業)

珍母:「不然要怎麼辦……你也是要看看你有沒有那個錢……現在沒有讀到那個……你去外面跟人家工作,這樣跟人家比起來是不是差一大截?……我是煩惱說……到時候考高中,不知道考不考得上?……因為上去我也完全都看不懂,所以我也沒辦法……告訴她說,你就儘量啦……逼得太緊,小孩子壓力太重,她會更不想讀書……」(白雲,訪珍母911127,家管兼做手工,先生是木工)


藍天班勞工階級的家長,情況差不多,甚至要求或期望更低。面對不想唸書的孩子,部分家長憶起自己過去的求學經歷,通常都會感同身受而不勉強。例如阿彬的母親只讀到國中畢業,已是家裡學歷最高的人,她回想自己當初對讀書沒興趣,不想參加升學考試,父親告訴她:「若真的不想考,那就算了啊!」現在歷史重演,她的孩子也不喜歡唸書,雖然她曾經後悔沒有繼續升學,但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所受的折磨,也就不再堅持孩子讀書。

彬母:「後悔是會後悔,只是說當時……其實書也不會唸,越唸越痛苦。」

研:「你不會想說希望他們再唸高一點嗎?」

彬母:「當然是希望啊!只是說他們……也可能會是越唸越痛苦啊,因為我自己有那種經歷,所以……不會說……很強迫他們一定要讀……你想讀才能讀得高啊,你不想讀,硬逼他讀沒用啊……」(藍天,訪彬母911226,家管,先生是臨時工,常不在家)


一般說來,勞工階級家長對於子女的讀書表現及生涯發展,抱持的是比較順其自然的態度,既不強求也不奢求。所以當孩子的成績不佳時,他們大都會說:「可能她的腦筋不好,心思不在書上,就不再勉強她,以免孩子有太大的壓力。」 「(藍天,訪如母911213,作業員,先生為送貨工人)甚至有人擔心「小孩功課壓力太大」,會像電視新聞報導所說的「跳樓自殺」,「這樣是不是比較划不來?」(白雲,訪珍母911127,家管兼做手工,先生是木工)可是他們的心情是極其無奈與矛盾的,尤其當生計問題一併考量進來的時候,更是如此。

舉例來說,迫於家庭經濟因素,有些家長可能希望小孩「有機會時能去打工……分擔家裡的壓力,家裡真的就是被逼得很累啊!」(白雲,訪鵬母911127,檳榔攤,先生無業)不過,他們很快又會憂心忡忡地說:「以前的話,你只要說肯做,養個家都沒問題。」但是現在的小孩「很可憐!現在的經濟,如果說沒有讀很多書,沒有一技之長的話,想要賺個錢養個小孩子、養個家也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喜歡讀書,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孩子「不要學壞」,「習得一技之長……養活自己」(藍天,訪松母919214,合作社賣早餐,晚上兼夜班女工,先生工作不穩定)。

(二)課業指導方面

1.中上階級


中上階級的家長教育程度較高,工作穩定,有較充裕的資源與人力指導子女課業。例如白雲班阿諺的母親提到,「他……上課也不是不會……可是就覺得需要教他……奶奶跟我幫忙看,他爸爸偶爾幫他看一下數學……。」(白雲,訪諺母911130,大學行政助理,先生是公立高中教師)尤其中上階級學生居多的班級,成績競爭非常激烈,「程度都差不多……考試時一不小心錯個一題,名次就落差很大。」(白雲,訪級任老師910516)因此段考前,不僅學生緊張,家長也有壓力,而家長經常做的就是協助複習課業和指點重點。有時老師在考前出了較為費時的作業,家長還會插手幫忙,為孩子爭取更多複習功課的時間,好考個更理想的成績。

小純:「因為快考試了,……我媽最近要用(台語,做或弄的意思)很多報告……」

研:「她不是當老師嗎?為什麼要用報告?」

小純:「沒有啊!就是我要唸書啊!她就幫我做報告啊!」(白雲,訪小純910621,科技大學教授之女)


中上階級的家長,相當重視子女的讀書習慣,會規定孩子的讀書時間,例如「每天八點半到十點是讀書時間」(白雲,訪琳父911129)。這些規定,子女不僅必須遵守,而且還要做到「自動自發」的地步(白雲,雲母於自評表留言910426)。在白雲班學生的自評表或家庭聯絡簿裡,常可看到家長留言勉勵或期許孩子做好時間管理,「自動讀書」,同時希望學校老師也能配合督導。

小五的學生了,還似乎不會利用時間,功課要早點寫完,不要拖得很晚,但比去年是有很大的進步,再加油!(白雲,煌父於自評表留言910322,
科技公司工程師)


小馥很快樂,但是讀書時間安排不夠緊湊,希望做好時間管理,請老師多加督促!(白雲,馥父於自評表留言910405,科技大學教授)

白雲班的中上階級家長,平時也會觀察、評估孩子的學習能力,根據子女的學習狀況,進行診斷分析,協助孩子找到困擾的癥結與解決辦法,不必等到老師反映之後,才知道子女的學習問題。有時學生繳交的作業,達不到老師要求的標準,或是不盡瞭解老師的標準何在,不免感到挫折。此時,中上階級的家長會協助孩子跨越老師的門檻,突破學習的困難。

Dear老師,您是否可以借我一張已經寫好的學生數學日誌做參考,幫阿麟抓到寫數學日誌的方向和內容……他今天有點難過,他很用心寫,可是被點名要重寫,如果有可參考的樣本,我可以幫他……(白雲,聯絡簿,麟母910509,社工人員,先生是職能治療師)

中上階級的家長,也會特別針對子女的「未來學習」預作準備。例如在國小擔任幹事的小翠母親,發現現在的教科書版本比之前的簡化,擔心將來孩子上國中後程度跟不上,「就要她趕快……把哥哥以前的參考書,每一題都算一點……」(藍天,訪翠母911213)。另如白雲班阿宇的父母,希望他將來在國、高中時能夠適應得更好,故趁現在小學課業負擔不大時,就自行為其增添古文與英文的背誦作業,讓他先讀些未來可能需要唸到的材料。

宇母:「他還要背一些古文觀止……放學後,我監督他讀這些內容,晚上的時候就是他爸爸要驗收啊……大概四年級左右開始吧……把國中的教材拿來讓他唸,國中的英文單字大概都要唸三遍以上……他現在是唸高中的,但是只限於單字……」(白雲,訪宇母911127,家管,曾任職外商公司,先生是客運公司主任)

2.勞工階級

勞工階級的家庭,家長的教育程度較低,雖然也希望子女的學習表現好些,但是卻不知從何幫起。尤其小學高年級的課程,對於書唸得不多的勞工階級家長,已造成相當困擾。如白雲班小珍的媽媽只是國小畢業,回想「二十年前,那時候國小讀的很簡單……才幾本而已啊!現在一大堆……光背著那些書,都壓得小孩子都長不大,為什麼現在的課本會這麼多?」(白雲,訪珍母911127,家管兼做手工,先生是木工)

鵬母:「他現在的作業,還是要寫什麼作文,要看什麼,我有時候也看不太懂,不知道這教材在說什麼……我就覺得很煩……以前比較不會有這些有的沒有的,現在很常有單子(學習單),一直問什麼一大堆的,很煩。後來就問我兒子:『到底是你的作業,還是我的作業?媽媽也要寫作業嗎?』」(白雲,訪鵬母911127,檳榔攤,先生無業)

另外,阿鵬的母親想起自己以往求學的歷程,「這個不會、數學也不會……讀得這麼痛苦……也很無聊,就不想再讀下去……。」(白雲,訪鵬母911127,檳榔攤,先生無業)或許是曾有學習挫折的經驗,家長對於孩子跟不上進度,頗能理解,「考很爛,也不會怎樣……不會打、也不會罵,只會說一說而已。」(白雲,訪阿鵬910412)

藍天班裡,許多勞工階級的家長,對於子女的課業指導同樣缺乏能力,而且更為費時費力。通常他們能做的,就是將孩子送請安親班或補習班代為督導。例如小艾的母親在工廠當作業員,晚上或假期有時還得加班,根本無暇管理孩子的課業。如同多數的同學一樣,小艾放學就直接去安親班,由安親班老師督促功課。她的輔導資料卡有如下的記載:「父母忙碌,安置在安親班,學業成績不錯。」(藍天,小艾的輔導資料卡)另外,阿松的母親平時接兩份工作,也沒有什麼時間指導孩子課業,只得讓阿松到補習班補習數學。阿松便靠補習班的協助,數學成績顯著優於其他科目,甚至還跟母親說「以後想當數學老師」(藍天,訪松母919214,合作社賣早餐,晚上兼夜班女工,先生工作不穩定)。

可是安親班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效,平日在工廠上班的小如母親,曾讓孩子到安親班補習,但是小如的成績依舊未見起色。等到她高年級時,家裡經濟負擔更為吃重,家長就不讓小如繼續再上安親班,認為安親班老師同樣教導別家的小孩,他們的成績不差,自己孩子的成績卻不好,可能是小孩的程度差,「再逼也沒用」。由於家長自己也幫不上忙,只好要求孩子「不會的話就要去問老師。不然,也不曉得要怎麼辦。」(藍天,訪如母911213,先生是送貨工)

(三)小結

中上階級的生涯管教,較有規劃也較為綿密,子弟通常遵循家長安排的路,一步一步向前推進。在生涯期望方面,家長普遍期許子女追求大學以上的學歷,以及專業性質的工作,他們預為籌謀、以身作則,連帶拉高了子女的生涯抱負。在課業指導方面,中上階級的家長教育程度較高,具備指導子女學業的能力,同時也積極介入子女的學習過程。從檢查作業、複習考試、補救教學、規定讀書時間到提前準備未來功課等,環環相扣,前後呼應。當學生成績不如理想時,他們傾向於認為子弟「努力」不足,不夠「自動自發」,因而惕勉有加。

勞工階級之生涯管教,則較為隨緣,也較為鬆散,子弟通常無所參照,而需自求多福。在生涯期望方面,家長大都順其自然,故當孩子無意繼續唸書時,也不勉強,只期望子弟能有一技在身即可。在課業指導方面,勞工階級家長的教育程度偏低,加以工作粗重,經濟窘迫,通常無力亦無空親自指導,必須借重安親班或補習班之力,幫助子弟學習。而當子弟學業成績不佳時,他們回想自己過去也有類似的痛苦經驗,往往不忍苛責,甚至傾向於認為子弟「能力」不足,不必強求。

二、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

(一)中上階級


不論白雲班或藍天班的中上階級家長,對於兒女的行為管教,比較常用鼓勵或讚賞的方式。學生每週的自我評量表裡,經常可以看見家長鼓勵的話語及各類叮嚀。例如「阿麟這一年來,很有自己的主見,表達時有點理直氣壯,容易得罪人,希望他能學習以柔軟之心,表達看法和意見。」(白雲,麟母於自評表留言910531,社工人員,先生是職能治療師)「看完你這週的自評表,媽媽以你為榮,盡力的孩子最棒,對不對?」(藍天,翠母於自評表留言901028,國小圖書館幹事,先生從事洗衣器材批發)有一回,白雲班的阿宇在自評表寫了「爸媽沒誇獎我」,也讓母親連忙補充「爸媽有誇獎你呀!說你讀書認真、做事負責……。」(白雲,宇母於自評表留言910405,曾任職外商公司,先生是客運公司主任)總之,
中上階級的家長,常找機會鼓勵孩子,或是委婉提醒孩子改善之處。

孩子平時犯錯或表現不如預期時,家長較常以說理的方式規勸,打罵孩子的次數不多。根據學生的回憶,遭受體罰通常是「小時候發生之事,例如說謊。」(白雲,訪阿諺910408;訪小芊910408)一般說來,中上階級的家長常用道德勸說的方式,讓孩子心生警惕,以糾正不良行為。有時家長稍假辭色,「用唸的,就夠讓孩子傷心了。」(白雲,訪小璇910329)

除了以言語勸說之外,中上階級家長糾正孩子的方式,還包括禁玩電腦(白雲,訪諺母911130,大學行政助理,先生是公立高中教師)、扣零用錢(白雲,訪琳父911129,工研院課長;藍天,訪翠母911213,國小圖書館幹事,先生從事洗衣器材批發)等。同時,家長也會替換處罰的方法,不斷尋求有效的行為管教方式。也就是說,中上階級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都在不斷地調適和學習,隨著時間的改變,他們「一直在想,要怎樣才能帶給孩子最好的,雖然還不確定怎樣是最好的,但會很認真地學習,也會跟別人一同討論。」(白雲,訪芊母911128)舉例來說,小琳的父親這幾年來,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有極大的改變,他反思自己過去威權的教養方式,著實讓子女不快樂,也未達到原來想要達到的目的,因此他決定讓自己調整得更為民主些。

琳父:「我現在已經學到了,家長所想的不見得是對的,也不見得是對孩子最好的……以前很多事情都是很獨裁地把它定下來,結果發現小朋友就不是很快樂……比如說買玩具,我們覺得說這種玩具對她比較有幫助,寓教於樂嘛,結果她喜歡另外一種玩具……當父母,也是在學習啊,因為你所做的一些不好的行為,或者一些習慣啦,言語的態度……小孩子身上會feedback回來……那時候你就會嚇到,原來她們……都是……從你身上獲得的。」(白雲,訪琳父911129,工研院課長)

(二)勞工階級

勞工階級的家長,較少在孩子的聯絡簿或自評表留言,如藍天班17位勞工階級的家長,一學期僅留言兩次以下的家長,多達9位。即使留言的家長,直接稱讚或鼓勵孩子的情況亦不多見,大部分都是訓示的性質。白雲班上勞工階級的家長不多,他們在孩子聯絡簿或自評表留言的情形,大致與藍天班的勞工階級家長相同。

「……很生氣、很討厭某個人時,也絕對不可以出手打人。」(藍天,發母於自評表留言901105,家管,先生是環保局司機)

「還是一句,用心點!」(藍天,勇母於自評表留言901209,女作業員)

「好好加油!」(藍天,艾母於自評表留言901105,女作業員,先生是建築工)

「沒意見。」(白雲,萍母於自評表留言910308)

「希望乖一點、聽話一點!」(白雲,珍母於自評表留言910329,先生是木工)


藍天班或白雲班的勞工階級家長,管教子女的方式均較直接,較少運用說理或其他委婉的管教技巧,所以孩子只要犯了錯或闖了禍,不論事情大小,通常都是藉由打罵,以制止孩子的行為。處罰的工具五花八門,棍子、皮帶、衣架、拖鞋等,家長手上有什麼就用什麼。

小英:「我被用棍子打,打很多下……很痛。」

研:「小菁是怎麼被打?」

小菁:「皮帶呀!……我是跑出去玩時被打……」(藍天,訪菁英910326,小英,雇員之女;小菁,板模工之女)

小艾:「我是用皮帶、衣架、拖鞋……爸爸、媽媽都有,拖鞋、皮帶是爸爸,衣架是媽媽。」

研:「通常是因為什麼事被打?」

小艾:「拖鞋是因為我們晚上太吵了,爸爸就進來,打離他最近的那個人;衣架是我們不做功課,被媽媽發現了,就被打;皮帶是做錯事的時候。」
(藍天,訪小艾910326,建築工之女)


勞工階級家庭直截了當的行為管教方式,養成子女忍讓順從的習性。因此藍天班的學生來到學校,即使遭受教師不合理的待遇,通常家長都教他們逆來順受,保持沉默,以免惹人討厭,於是學生們常說:「沒什麼好講的,講了也沒用,反正就是忍耐一下。」(藍天,訪廣松901217)可是藍天班幾位中上階級的學生及其家長,對於教師「有問題」的作為,反應就大不相同。例如,小翠曾接連幾天因為「非故意的」犯規而被罰抄課文,小翠反彈很大,認為「老師應該清楚原因,瞭解一下事實後,再做處分。」於是家長就要孩子「暫且先不要抄課文,隔日到學校與老師溝通。」(藍天,訪翠母911213,國小圖書館幹事)

少部分勞工階級的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教方式,有時採取消極的放任方式。例如,阿彬的母親受到電視媒體的影響,認為打罵孩子,可能沒用,且會導致更為麻煩的事情,因此決定順著孩子,不再勉強小孩。她說:「因為打不行啊!罵也不行啊!就隨你們,不要惹事就好了……現在的小孩,罵一下就離家出走,一下又發生跳樓什麼一大堆的。」(藍天,訪彬母911226,家管,先生是臨時工,常不在家)一般說來,當打罵無效之後,勞工階級的家長甚感為難,不知如何是好。不像中上階級的家長會變換不同的管教或懲處方式,勞工階級的家長所能變換的,可能只是體罰的工具,當心存顧忌,或「招數」用盡又不見效果時,便只好放手不管,聽其自然了。

(三)小結

中上階級的家長,日常百般叮嚀,要求孩子「知書達禮」,但在落實這項管教時,他們的做法比較婉轉。他們採取讚賞、說理、規勸等比較「民主」的方式,讓子女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促其「心領神會」、「自立自強」,很少直接加以斥責或體罰。此外,中上階級的父母,也比較能夠透過訊息的交換與接收,深刻反省自己的作為能否讓孩子變得更好、感覺更好,從而謙沖調整之。相對而言,勞工階級的家長,雖然也會為其子女訂下若干行為的規矩,但通常都是一些不可違逆的規矩,鮮有商量的餘地。他們比較是以命令、交代、訓示等威權的方式,管教子女的行為。子女最好不要惹事,否則免不了一頓打罵。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的教育程度有限,拙於言詞之故,只好施以立即而直接的斥責或體罰,以收實效。而當打罵疲乏之後,他們可能放棄管教,撤除外在的控制力量,聽任子女各行其是。

三、家庭管教與學校管教的連續性


一般以為,學校重視的是中上階級的價值,傳遞的是中上階級的文化,所以勞工階級的學生來到學校之後,由於學校文化無法接續家庭文化,不免適應困難。然而,實際的情形卻可能是:如果學校位於某一階級為主的社區,或是學生來源集中於某一特定階級,長期招收此類學生、接觸此類家長的結果,學校及教師可能形成某種「習性」,傾向以該階級之方式來實施管教。於是文教區的學校,乃順勢延展中上階級家庭的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加工區的學校,則日益體現勞工階級家庭的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

(一)中上階級的符應情形

1.生涯管教方面


中上階級家庭的生涯管教,對於子女未來的升學及就業目標相當明確,希望子女取得高級學歷,躋身專業人員。因此,如同前文所述,他們投入不少時間指導孩子課業,診斷孩子的學習狀況,補救孩子的學習進度,並預為安排未來可能學習的內容。透過這樣的過程,他們的子女得以累積銜接學校課程的文化資本,不僅跟得上老師的進度,更充分展現學習的自信,上課發言踴躍,樂於「說出自己的感受」(白雲,阿諺的生活小札記910402,公立高中教師之子)。而老師對於這類學生的表現,也經常給予正面的回饋,例如「小琪……思考有條理……能在課堂激起許多寶貴的想法。」(白雲,老師於小琪的聯絡簿上留言910320,公營機構主管之女)相較於中上階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致,白雲班的勞工階級學生卻「不敢」發表意見(白雲,小珍的生活小札記910402,木工之女),因爲「怕講錯」(白雲,小萍的生活小札記910402,餐廳服務員之女)或「不知道怎麼說」(白雲,阿鵬的生活小札記910402,檳榔攤販之子)。


中上階級的家長,一路推著小孩前進之餘,更要求學校做出相對的配合。他們透過家長會,介入學校的行政與教學,「希望學校支持配合辦理各項活動(如萬聖節),如果學校認為(這是)浪費正常上課時間,則有違教改鼓勵創新精神,學校應鼓勵老師、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課程。」(白雲班所屬學校之家長委員會會議紀錄,901110)家長要求學校教學積極展現創意,係鑑於這是日後擔任專業管理工作必備之能力。而學校對此之回應,便是鼓勵活潑多樣的教學風格。不僅老師自己會辦些主題統整的教學活動,甚至九年一貫課程尚未實施之前,同學年的老師就以班群的方式,共同規劃辦理有關的教學活動。例如某學期末,有幾個班級便以闖關活動的方式,共同辦理健康教育課的成績評鑑。「三個班級一起玩,共分為醫藥、保健與急救三關……各設計一些問題或實際操作,通過的學生能在學習單上蓋印章。不少學生拿著蓋滿章的學習單,顯得相當高興。」(白雲,觀910621,健教課)不少中上階級的家長,也支持教師辦理這些有趣的活動,肯定「學校老師對於知識傳遞的功能」。

諺母:「學校方面知識的傳遞,老師還是算蠻重要的……阿諺在學校那邊也得到蠻多知識……」(白雲,訪諺母911130,大學行政助理)

白雲班的老師,平時除了基本的習作練習之外,還常出些多元、開放類型的作業。像每教完一個數學單元之後,老師會鼓勵學生以漫畫或其他形式寫「數學日誌」,自行整理該單元的重點與相關應用題型,以確定學生能否靈活應用所學的觀念。老師也出過練習撰寫廣告詞(白雲,910401的作業)、童詩(白雲,910408的作業)之類的作業,或是配合教師節活動,讓學生訪談學校老師,寫成訪談稿與心得。這類重於活用的開放類型作業,不限於學科範圍,有時不見得容易寫,多數的中上階級家長會協助子女共同完成這些難度較高的課業。中上階級的學生,遂在老師活潑的教學與多元的作業下,日益養成家長所期望的創新及勇於接受挑戰的能力。

然而,對於勞工階級的學生來說,卻很難從這類的教學或作業中獲益。例如,白雲班有次綜合活動課,主題是兩性的議題,全班到體操館辦了拋繡球、擂台、娶親之類的活動,讓學生瞭解古禮迎娶的細節(白雲,觀911126,綜合活動)。活動之後,要求每位學生完成一張學習單,訪問父母親當年婚禮的情況,並請教將來選擇結婚對象的建議。班上中上階級學生的學習單都寫得很好,獲得老師很高的評分。但是班上勞工階級背景的阿鵬,隔天卻交不出這項作業,因為他的母親不願配合。

鵬母:「奇怪了,連這個方面也想要問,問這要幹嘛的?我就覺得很煩。」

研:「好像有一題問到:將來選擇結婚對象要注意些什麼?」

鵬母:「我沒有跟他看,我就說填那個很無聊啦……講哪麼多也沒有用,以後發生什麼事情也不曉得……只能叫他找乖一點、勤勞一點的……我們家
裡沒錢,怎麼要求人家?(台語)」(藍天,訪鵬母911127,檳榔攤販)


2.行為管教方面

中上階級的家長比較尊重個人的自由與發展,故常以說情論理及委婉勸導的方式管教子女的行為,很少出現強硬的高壓管制。而當我們觀察白雲班所屬學校之常規管理時,處處可見這所中上階級學生居多的學校,在行為管教方面也採取類似中上階級家長的民主方式,賦予學生相當高的自由。茲舉數例說明如下:

白雲班所屬的學校裡,每週升旗一次。「升旗當天,全體學生到大操場集合,操場非常熱鬧,學生們排著不甚整齊的隊伍,間雜著講話聲音……唱完國歌、升完旗後,學校行政人員讓學生坐在草地上聽取報告,但整個時間沒拖太久就宣佈解散。」(白雲,觀升旗900921)這是因為有一年的開學典禮,九月初的大晴天,校長講了二十分鐘的話,就遭家長來電抗議,認為紫外線過強,傷害兒童健康。此後的例行升旗,校方多半能簡則簡。

學務處曾經辦理整潔、秩序競賽,將表現優良的班級張貼在校園公佈欄上,學生下課或放學經過時,偶爾會去觀看比較。但是有些老師質疑評分標準,主張撤除這類競賽,因為某些班級裡,倘若有些特殊的學生,難免影響全班的常規表現,所以進行這類的生活競賽,意義不大。經過這場爭議後,取消了競賽,整潔與秩序成為各班老師與學生間「自行約定」之事,學校不再介入。

由於尊重學生的適性發展,校園裡的生活常規似乎備而不用的時候居多,或者說,學校不會強制執行校規,或刻意以外鑠的方式要求學生順服,而是採用勸導、說理的方式,讓學生由衷瞭解應該遵守校規的原因。例如每週固定的升旗日,學校規定學生穿著運動服,但對於違規的學生,卻不見學校直接施以處罰。學務處的作法是,藉著稱讚遵守規定的學生,提醒大家記得下週升旗時,要穿著正確的服裝,究其用意,主要在於激勵學生產生內發的自律行為(白雲,觀升旗900921;910621)。平日,學生可自由穿著便服,校園到處可見五顏六色的裝扮,但整體來看,學生的穿著相當得宜,多半以容易活動的服裝為主,少見奇裝異服者。

有段時間,曾有教師提議,學生下課在走廊橫衝直撞,非常危險,希望學務處加強宣導。該校原無專屬的糾察隊組織,為此,生活輔導組組長特別召集高年級學生,組成志願糾察隊,利用下課時間到走廊各處登記奔跑的學生。遭到登記的學生,名單會送各班老師處理,違規者須將個人榮譽卡繳出記點。執行期間,研究者看到幾位學生為趕時間,在走廊用「跳」的方式前進。他們所持的理由是「這樣就不算違規了」,因為學校的規定是不能奔「跑」,並且以「跳」代「跑」,速度變慢了,造成的衝撞力道也比較小(白雲,觀走廊910325)。不久,糾察隊就解散了,此一違規登記的措施並未徹底執行,改由各班級任老師接手,持續提醒學生走廊奔跑的危險。

放學時,鐘聲響起,學生依指定的路隊排妥,由路隊長帶領走出校門。此時,常見學生興高采烈地邊聊天,邊走路,而生輔組組長則忙著在旁勸導學生維持隊形與秩序。部分學生會在校門口脫隊,等待家長接送,家長尚未到達時,校門口的警衛伯伯會幫忙看管一下,以免孩子太過追逐遊玩,忘了安全(白雲,觀放學910308;910412;910510)。這樣的放學情景,看似有些凌亂,但卻亂中有序,同時也突顯了小學生活潑好動的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白雲班的學生,相當重視自己的權益,並勇於挑戰教師的威權作為。五年級下學期時,許多班級要到六福村辦理戶外教學,白雲班的級任老師,鑑於上次戶外教學的常規不佳,加上顧忌安全的問題,乃自行決定不發布這次戶外教學活動的訊息。對於這項決定,班上學生反應激烈,認為「老師相當不合理,居然封鎖消息……上回戶外教學……又不是每個人都吵,更何況自己也沒吵到那裡去。(白雲,訪芊琪琳910605)」曾有學生試著找老師談,但是見到老師心意已堅,深恐再談下去只會惹來老師惱怒,於是開始另覓管道,或向家長訴苦,或找其他師長協助勸說,甚至更有8、9位中上階級背景的學生,共同投書到輔導室的信箱,希望透過義工家長影響老師。最後,該班級任教師在找來家長背書,並對學生常規約法三章的情況下,同意舉辦戶外教學。

總之,在這所中上階級為主的小學裡,各類功過獎懲,是個人自行負責的事,限制個人自由的規定,似乎不太容易貫徹執行。各班老師雖然擁有管理班級學生的自主權,但在實施管教時,倘若過於強制,或是未能妥善說服學生時,家長關心與投訴的電話便可能接連不斷,因此放學後,經常看到老師在辦公室措辭謹慎地與家長交涉(白雲,觀辦公室901123;910408;910620)。有時,當學生與家長質疑學校或班級的規定,且其理由又合情有理時,學校行政人員及各班老師,通常不會堅持嚴格執行規定之必要性。因為以嚴厲外控的方式管束學生,蓋與學生自幼在家庭養成的習性不合,容易引發爭端。於是學校行政人員與老師,面對學生的生活常規,經常是盡力勸導學生自我約束、自動遵行,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配合家庭管教所培養之內在控制特質。

3.小結

中上階級家庭的生涯管教,通常出於家長的事前規劃,權力比較集中於家長之手,期望子女學業與生涯的發展,都在家長預先設想的路線之內。位於中上階級社區的小學,可能因為學生年紀還小,雖未明白告訴學生要以成為專業人員作為生涯目標,但至少在教學內容與過程方面,是呼應中上階級家長之想法的。老師會採生動而統整的方式,設定較高難度的學習,配合家長培養學生的創意與自信,奠定日後從事專業工作的基礎。至於行為的管教,中上階級家長相當尊重子女的人權,以比較民主的方式引導子女知書達禮,強調溝通、讚美、認可與鼓勵,而少強制或體罰。學校對於中上階級學生的行為管教,通常也都順應家長的尺度,容許學生適情適性的自由發展,不會設置太多硬性的規定,即使有所規定,在執行上大概也都從寬解釋。如此雖有規矩鬆散的顧慮,但也預留了學生自主的空間,從中上階級的價值與文化來說,是樂觀其成的。

(二)勞工階級的符應情形

1.生涯管教方面


勞工階級居多的藍天班,家長學歷較低,本就缺乏指導子女功課的能力與技巧,加以景氣好時,家長得在週末、假期到工廠或工地加班,景氣差時,工作又不穩定,苦惱家裡的經濟問題猶且不及,實在難有多餘時間參與子女的教育。因此,勞工階級家長對於子女的生涯管教,多半採取順其自然或聽天由命的態度。間有家庭經濟稍微寬裕者,會送孩子上安親班或補習班,以分擔家庭的部分教養功能,但是「有些父母,就把孩子送去安親班,然後拼命工作,有時跟家長聯繫,家長甚至要學校老師直接跟安親班老師聯絡。」(藍天班所屬學校,訪輔導主任910605)一般說來,大部分勞工階級的家長,很少出席班親會,對於親師間的聯繫,大都是能免則免,不似中上階級家長那麼積極。而家長委員會的工作,主要是核備校方列支的相關活動經費,不太介入學校的行政或教學。

勞工階級家長希望子女學習基本的知識,成績如何則在其次。學校的教學,似乎也儘量配合家長的要求,針對明確可見的課本內容或知識,安排較多的反覆練習,以應付考試。其他具有創意的活動,或課程目標未予明訂的內容,通常很少納入教學範圍。因此,藍天班各科老師的教學方式,大都依循正式課程的進度,照本宣科,鮮見彈性自主的安排,也不特別強調主題統整的多元教學活動。因為生動活潑的教學容易引發學生吵鬧,牴觸學校向來重視的秩序規定,同時勞工階級的家長也不喜歡太過多元、又須家長通力配合的課程內容。例如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藍天班小莉的爺爺,面對幾個孫子班上增加很多主題式的教學活動,便認為如此根本是在找麻煩,且偏離學習主題。

莉爺:「我幾個孫子裡,有幾個老師喔……很用心啦……很用心在多元化。但是多元化就是會造成我的困擾……像那種搞怪的事情我不要啦……我沒辦法給他們指導啦!寒假作業做什麼花燈喔,我沒有這種能力啦……我要做的就是真的有效的,才做!」(藍天,訪莉爺920220,退休工友)

翻閱藍天班學生的作業本、作文簿,常可見到「限制型」的語言表達方式,語彙不豐,辭不達意,還錯字連篇,有幾位學生,如小如、阿輝、阿文等,甚至無法寫出一篇完整的作文(藍天,如輝文的作文簿910305)。看到班上多數學生如此的語文程度,老師規定的作業形式,多半是抄寫的形式,或僅以習作為範圍,不像白雲班那麼具有多樣的特性。而就算如此,學生通常也無法自行順利完成,很多時候家長又幫不上忙,只好「隔天到學校問同學,不然就來學校再抄同學的作業呀!」(藍天,訪阿輝911212,臨時工之子)以致抄襲同學作業的情況相當普遍。像國中畢業的阿彬母親,有時會幫阿彬看看作業,「順便看自己會不會」,遇到兩人都不會的地方,阿彬便會告訴母親,「沒關係啦!我明天去抄同學的就好了!」

研:「你不會反對他抄作業?」

彬母:「不會啦!因為之前自己也是抄過啊!我們以前……會的就自己寫,不會的就抄人家的啊!因為你再找、再怎樣想,都想不出來,就抄人家比較快啊……」(藍天,訪彬母911226,家管,先生是臨時工,常不在家)


藍天班的老師,偶爾也會出些開放性作業,如剪報、學習單等,但學生由於在家乏人協助,若非缺交,便是無法準時繳交符合老師期望的完整作業,是以老師不僅得花更多時間檢討訂正,老是催收作業,也感疲累。久之,老師對於家長之配合程度,以及學生之「勤學」、「負責」態度,均感無奈,乃逐漸調降標準,儘量避免開放性的作業。是以藍天班學生平日常見的回家作業,大致是「帶計算機、訂正數習pp.14~20、數習pp.21~24、國語第四課圈詞兩次、社會考卷訂正、簽名。」(藍天,回家作業910312)

2.行為管教方面

勞工階級家庭,家長嚴管嚴教,深怕子女學壞,但因家長工作忙碌,無法時時刻刻在旁叮囑,為求子女聽話、順從,慣以直截了當的打罵方式,處分子女行為踰矩之處,以嚇阻再犯,很少理會子女犯錯的原因。位於勞工階級社區的學校,對於學生行為的管教,基本上亦維持相同的模式,嚴格要求學生服從既有的規範。所以勞工階級的學生來到學校之後,即使遭遇不合理的對待,大都逆來順受,默不吭聲。茲舉數例說明如下:

藍天班所屬的學校,向來重視學生的生活常規,為了維護團體規範,學務處培訓了組織嚴密的糾察隊、交通隊與衛生隊,每週由中、高年級學生輪流值星,認真執行任務。例如,學校規定學生進出校門必須戴帽子,平日穿制服或運動服,星期三可穿便服,但都得縫上名牌,合作社門口還貼有「未別名牌者禁止進入」的標誌(藍天,觀下課901207;910319)。衣服穿著須縫名牌,是為方便糾察隊登記違規名單,凡走廊奔跑、服裝不整(包括未戴帽子、未別名牌、未依規定穿著便服或涼鞋等等)、排隊講話或脫離路隊者,都是嚴格取締的項目。違規名單交給級任教師處理,存根聯則由學務處每週統計各班違規情形,列入生活競賽的評比範圍。整潔、秩序、路隊是學校重視的三項生活競賽,每週升旗時,透過公開儀式,宣佈各年級表現優異的班級,並頒發優勝獎牌懸掛一週,以示表揚。得獎結果還會公佈在校園佈告欄,每週累計的得獎紀錄,也會在校園網頁更新。

學校每週舉行全校升旗一次,七點五十分各班準時帶到操場就定位,由於學生基本教練完備,因此導護老師很快就完成整隊工作。從司令台往下望,各年各班的隊伍整齊有序,一目了然。升旗的時間,一般都比白雲班的學校長,即使碰上大晴天,豔陽高照,曬得皮膚刺痛,汗流浹背,學生依舊挺直腰桿聽著校長、主任、導護老師的再三訓示,反覆強調學生應行遵守的事項。升旗時間有時會拖到八點四十分上課鐘響才結束(藍天,觀升旗901004),若是當天學校又安排了特別的講習或活動,更有可能延到八點五十分(藍天,觀升旗910603,女警隊介紹防身術)。這些在白雲班的學校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這裡的學生習以為常,也沒聽說家長抗議或質疑長時間頂著大太陽聽訓的合理性。

放學鐘聲響起,學生必須立刻到走廊排隊,配合全校的放學規定。全校分成八條路隊,各設路隊長一名,帶領路隊依照固定路線走法放學,不得隨意變更。學生的帽子上,縫有路隊編號的標誌牌,一走錯路線,帽上的標誌牌馬上顯示該名學生違反校規。路隊走出校門前,須保持肅靜,學生違規講話,除了「訓導主任會罵,生輔組長也會罵,級任老師也會罵。」(藍天,訪阿龍910521,便當工之子)雖然校方嚴格禁止放學行走時講話,學生還是會趁著老師不注意,偷偷地講,只是講話者一旦遭人發現,可能導致全班留下,等到全校放完學後才能離開。如前所述,放學講話的違規登記,也會送到學務處併入各班生活競賽成績處理。因此,在藍天班的學校裡,學生個人的行為舉止或功過賞罰,不像白雲班的學校那樣只是學生個人的事,更是全班的事,學生個人的榮譽一直都跟班級團體的榮譽緊密相連。

3.小結

綜上所述,可知勞工階級學生居多的小學,家長由於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關係,對其子女的生涯期望多半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不刻意強求子弟的教育成就。如此一來,學校的課程雖與文教區的小學來源一致,但傳授的重點卻有很大差別。也就是說,當家長的期望不高,學校似乎也跟著降低標準,當家長不耐多元開放的課業內容,教師似乎也跟著擱置創新、統整能力的培養,轉而著重一些基本的練習、簡單的記誦。影響所及,學生往往習於反覆操練的作業型態而難有突破,所學當然有限,將來的生涯定位也就不言可喻。再就行為管教來說,勞工階級家庭比較重視角色與地位的傳統分際,家長由上而下地養成子女順從權威的習性,以維持家庭的紀律。位於勞工階級社區的小學,似乎也接續了這樣的管教文化,呈現出集體主義的管教傾向,前述文教學區之傾向個人主義的行為管教模式,在此毫無跡象可尋。所以當勞工階級的子弟來到學校之後,很快就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幾乎是跟家裡差不多的統一制式管理。老師也好,糾察隊也好,一切皆以校規為準,很少顧及個人理由,勞工階級學生從家裡帶來的順從習性,在此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肆、結 語

本文從文化再製的相關文獻中,發現學生經由家庭管教所形成的文化資本,可能影響他們的學校適應及未來發展,可是此一影響過程,卻又可能不像國內一般的說法那樣單純。也就是說,勞工階級之教育失利,不盡然在於所有學校之傳道、授業、解惑,都只呼應中上階級的知識、文化與價值而已,可能尚有其他的原因,限制勞工階級的教育機會。本文透過兩所小學的觀察、訪談與文件資料,分析不同階級之家庭管教與學校管教的關係,結果發現的確如此。以下先歸納本文的重要發現,繼而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

一、發現結要

本文將家庭管教分為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兩大類,經驗研究的資料顯示:(一)中上階級家庭的生涯管教,比較有計畫和有準備,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質
量也比較綿密,可以說是一種積極介入式的生涯管教,目的在於協助子女努力打通升學與就業的管道,以更高階的學歷換取更專業的工作。(二)勞工階級家庭的生涯管教,比較隨緣和無為,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質量也比較鬆散,可以說是一種消極因應式的生涯管教,孩子的未來,必須考量本身及家庭的能力,自求多福。(三)中上階級家庭的行為管教,比較柔性,重視個人的自由與發展,透過平行的私人關係,以比較民主委婉的協商、認可、鼓勵等方式,管教子女的行為,助其養成內在的自我控制。(四)勞工階級家庭的行為管教,比較剛性,重視共同的秩序與規範,透過垂直的角色地位,以比較威權壓制的訓斥、命令、責罰等方式,管教子女的行為,促其順從外在的社會紀律。

得到上述發現之後,本文接著檢視不同學校之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運作情形,經驗研究的資料顯示:(五)以中上階級學生為主的文教區小學,不論生涯管教或行為管教,大都接續該校中上階級家長的管教方式,學生在校的課業學習層次較高,材料較為多元而複雜,以深度培養學生之統整創新能力,並且學校生活常規亦較人性化,彈性而靈活,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六)以勞工階級學生為主的加工區小學,不論生涯管教或行為管教,大都呼應該校勞工階級家長的管教方式,學生在校的課業學習層次較低,材料較為固定而呆板,以反覆訓練學生之機械記誦能力,並且學校生活常規亦較制式化,嚴密而僵硬,強調團體的一致步調。根據這兩項發現,本文認為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命題,殆有修正補充之必要,下文將對此作一討論。

二、問題討論

首先,對於前述(五)、(六)兩項發現來說,不論是Bowles與Gintis(1976)、Carnoy(1972)等人主導的經濟再製論,或是Bernstein(1977)、Bourdieu與Passeron(1977)等人引發的文化再製論,似都只能提供部分的解釋。不錯,學校內部的社會關係,可能在結構上符應或反映產業內部的社會關係,讓不同階級的學生習得各安其位的知能、舉止與身分認同(此為經濟再製論的說法)。同時,學校的課程與教學,往往頌揚優勢階層的一切種種,彰顯代表中上階級利益的語言、知識、價值與文化,因而壓抑了勞工階級發展的可能性(此為文化再製論的說法)。不過,當我們從實際的教育情境來檢視這兩種說法時,卻可發現能夠支持他們概念的學校,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大部分的學生都具中上階級背景的學校,不論學校之內有無能力分組或課程分流的措施,勞工階級的學生大都處於邊緣的位置。第二類是學生之階級比例相當均衡或符合社會階級結構的學校,如果學校之內又有能力分組或課程分流的措施,那麼勞工階級的學生也難跳脫階級再製的命運。第一類的學校,就是本文獲得第(五)項發現的學校,由前節的敘述來看,經濟再製論或文化再製論都有一定的道理。至於第二類的學校,雖不在本文的分析範圍內,但國內最近完成的一篇論文,從文獻探討到經驗研究發現,都有可供參考之處(許殷宏,2005)。

問題在於,本文獲得第(六)項發現的學校,很難從經濟再製論或文化再製論的觀點,提供完整的解釋。這所勞工階級學生占多數的小學,其所實施的課程綱要及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或係中上階級學者的產品,且教師最初所呈現的教學方式及所規定的作業類型,也都具有中上階級學校的風格。然而,經過一段短暫的磨合期之後,由於大多數家長及學生的配合度不高,教師只得改變策略,開始簡化教材,轉以實作練習的方式,灌輸一些基本的知識,從而擱置高層次的思考與整合。就這整個過程來看,一開始的前半段,文化再製論的說法比較講得通,到了例行性的後半段,則屬經濟再製論的說法比較說得過。惟若不看過程只看生涯管教的結果,或是併同該校注重團體紀律的行為管教來看,那麼經濟再製論的觀點,顯然要比文化再製論具有解釋力。但不論何種解釋較有效力,本文所欲強調的重點是,家庭文化之連通學校文化,或是說,學校文化之接續家庭文化,對於勞工階級的學生來說,不見得帶來適應較佳、成就較高、未來發展也較順暢的結果,反而可能造成階級的再製。

其次,關於前述第(一)至(四)項發現,似乎卑無高論,因為過去的研究之中,或許所用的名詞、所分的類別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相互引申的發現其實多如牛毛,不勝枚舉(例如李威伸,2003;林湘慧,2003;陳怡潔,2005;陸洛譯,1997;黃毅志,1999;Bernstein, 1977; Bourdieu & Passeron, 1977; Brantlinger, 2003;Kohn, 1976; Lareau, 1987; Reay, 1998等)。而本文基本上也只是參酌有關文化資本之累積與傳遞的方式,在概念上將之區分為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兩大類,用以進行比較具體的分析罷了。儘管如此,若將前述第(一)至(四)項的發現,加以統合之後,亦有若干矛盾的現象,必須在此作一說明。

也就是說,何以中上階級的生涯管教看似較嚴,行為管教看似較寬?同時,何以勞工階級的生涯管教看似較寬,行為管教看似較嚴?這些表面矛盾的對立現象,何以能夠並行不悖?根據學者們的相關討論(如Kohn, 1976; Kohn et al.,1990),原因可能是在他們各自一寬一嚴的管教之間,一直有個更高層次的統一作為調和,而且跟不同階級的工作特性有關。中上階級的家長深知自己的工作,既需周密嚴謹的教育,以利分析思考、獨立判斷,復需內在控制的人格,以利溝通協調、自我負責。故當其期待子女也能從事類似的工作時,在生涯管教上自然要求較高,在行為管教上則儘量民主。勞工階級的工作,剛好相反,通常都是在嚴密監督的情形下,從事規律性的、重複性的單調活動,講求的不是教育的功用,而是服從的價值。故當他們發現子女無力攀爬教育的階梯,很有可能繼續承襲類似自己的工作時,在生涯管教上自然不加勉強,但在行為管教上則傾向於嚴加看管。

最後,必須承認的是,本文之分析,依據的是一份原以探討小學生文化資本為目的的質性研究資料,因此不免受到既有資料的限制,無法完整呈現管教方式可能存在的各種面向。例如,在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之外,是否尚有其他的管教面向?或是說,如果生涯管教可以區分為生涯期望與課業指導這兩個面向,那麼由本文所蘊含的訊息來看,行為管教的內涵是否可以擴大為所謂的「人格管教」,並區分成人格期望(內在控制的自主性格vs.外在控制的服從性格)與行為管理等兩個面向?另一方面,本文之撰寫,主要是在「突顯」中上階級與勞工階級的管教差異,這樣的做法,也不免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實,例如同一階級之內由於性別、族群、地區及其他因素所可能造成的差異,以及介於這兩個階級之間的研究對象所可能具備的特性等。很顯然地,這些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予以釐清。筆者愷切期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藉由更多後續有關階級管教的研究與討論,增進大家對於「階級與教育機會」的另一層認識。

致謝:本文之完成,感謝審稿教授的建議與鼓勵,以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連續兩年之專題計畫補助(計畫編號NSC91-2413-H-003-014和NSC92-2413-
H-003-026)。

參考文獻

何瑞珠(1998)。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學報,26(2),233-261。

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學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7,71-106。

林湘慧(2003)。家庭社會空間與兒童習性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157-212。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建成(2004)。教育社會學的新視角:動態的文化觀。載於張建成(主編),文化、人格與教育(頁153-180)。臺北市:心理。

許殷宏(2005)。「藝能編班」方式下的教學實踐:國中美術班與普通班的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怡潔(2005)。中產階級國中生對家長課業管教的回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珊華(2004)。小學生文化資本之累積與作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陸洛(譯)(1997)。M. Argyle著。社會階級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臺北市:巨流。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市:巨流。

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

鄭燿男、陳怡靖(2000)。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103-140。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Bernstein, B. (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s.(2nd., Vol. 3).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Sage.

Bowles, S., &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Brantlinger, E. A. (2003). Dividing classes: How the middle class negotiates and rationalizes school advantag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Carnoy, M. (Ed.). (1972). Schooling in a corporate societ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duc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 McKay.

DiMaggio, P. (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2),189-201.

DiMaggio, P., & Mohr, J. (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6), 1231-1261.

Gecas, V. (1979).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socialization. In W. Burr, R. Hill, F. Nye, & I. Reiss (Eds.), 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the family: Vol. 1. Research-based theories (pp. 365-404).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Katsillis, J., & Rubinson,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2), 270-279.

Kohn, M. L. (1976).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values: Another con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1(3), 538-545.

Kohn, M. L., Naoi, A., Schoenbach, C., Schooler, C., & Slomczynski, K. M. (1990). Position in the class structure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Poland.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4), 964-1008.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2), 73-85.

Power, S. (2001). Missing: A sociology of educating the middle class. In J. Demaine (E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day (pp. 196-205). New York: Palgrave.

Reay, D. (1998). Cultural reproduction: Mo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primary schooling. In M. Grenfell, D. James, P. Hodkinson, D. Reay, & D. Robbins (Eds.), Bourdieu and education: Acts of practical theory (pp. 55-71). London: Falmer Press.

Wong, R. S. K. (1998).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1), 1-22. 


【文章出處】
《教育研究集刊》第五十二輯第一期
(2006年3月,頁129-161)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arch, 2006, Vol. 52 No. 1 pp. 129-161 )
〈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

Social Class and Career/Behavior Supervision over Children: Reconsidering the Cultural Continuity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投稿日期:2005年9月30日修正日期:2006年1月7日;採用日期:2006年2月18日
(Manuscript received: Sep. 30, 2005; Modified: Jan. 7, 2006; Accepted: Feb. 18, 2006)

網址:
http://www.edubook.com.tw/OAtw/File/PDf/49197.pdf
文/張建成(Jason Chien-Chen Chang)、陳珊華(Shan-Hua Chen
【作者簡介】
張建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電子郵件E-mail為:jchang@ntnu.edu.tw)

陳珊華,國立嘉義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Teacher Education Center,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電子郵件E-mail為:shanhua@mail.ncyu.edu.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