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jpg

小孩這樣教!鼓勵比處罰更有效

當孩子的行為與自然產生偏離,大人總以處罰的方式,希望達到管教的效果。面對這個教養難題,父母該如何引導,讓孩子養成主動思考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上個月我們談到運用「自然」與「邏輯結果」來代替處罰,這次我想談談如何善用自然與邏輯結果。

以阿德勒學派的觀點,自然或邏輯結果不是透過外力來干預孩子的行為,而是讓他們經驗到事情的原貌,這會引發孩子由內而發,瞭解「我」的「行為」和發生的「結果」是有關係的,它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我要怎麼做才會得到我要結果的「內控」機制,當孩子不斷思考「我」、「行為」和「結果」的關係時,就容易成為自我負責的人。

許多人在處理孩子的行為經常背離自然結果,常見的例子是考試考不好扣零用錢、上課講話不能下課、跟別人發生衝突時罰站,這些非自然結果試圖用「外力」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可能會有短暫嚇阻的效果,長期而言易讓孩子將重心放在零用錢被扣掉了,壓根忘記為什麼會考不好,因此可能模糊焦點或延伸更多的情緒問題。

自然與邏輯結果是協助孩子瞭解我發生了什麼事?這個結果是我想要的嗎?如果不是,要怎麼做才可以達成我要的結果呢?

以發生衝突打人為例,孩子經驗到最自然的結果可能是自己或對方受傷,可能被誤會是暴力的孩子,而其他朋友會遠離他等等。大人可以透過問話來讓孩子經驗「我」、「行為」和「結果」的關係。

一、關心心情或身體

「受傷的地方痛不痛?」、「看起來你有很多情緒(可能是生氣、委屈、傷心、不滿等等)」

二、瞭解發生什麼事情

「說說看,你們打起來的原因?」、「你們發生了什麼事?最後變成打起來。」

三、意識結果不是自己渴望的

「所以你打他是要讓他知道,你不喜歡他隨便動你的東西,那他知道這個意思嗎?」、「你打他是希望他尊重你,結果卻被誤會你動手打人,這是不是你原本的意思」、「本來是他理虧,結果變成大家說你不對,真得很倒楣。」

四、怎麼做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下次可以怎麼說讓他知道你的意思,來取代打人」、「下次做什麼事情,可以不再讓自己倒楣。」鼓勵衝突的雙方對話,找到學習到的事情「我們都從這次經驗學到要拿別人東西前,要先問別人,以及用說的方式讓對方知道自己不開心,並請對方尊重自己的東西」

五、這次的自然結果(如果對方受傷)

「現在他受傷了,可能需要看醫生,可以做什麼呢?」鼓勵孩子關心對方的傷勢,如果需要付醫藥費,如果金額不是很大,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零錢支付,如果金額太大,大人可以鼓勵孩子負擔部分的金額,如果孩子沒有零用錢,可以鼓勵孩子打工賺錢,例如倒垃圾、洗碗等。

當善用自然和邏輯結果,自然會養成孩子的好行為,及成為負責任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