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png

元曲的韻譜──周德清:中原音韻

概說

《中原音韻》是元代周德清所作的一本韻書,反映了當時的實際語音。書寫成於泰定甲子(1324)年,到至正元年(1341)刊行於世。全書由《韻譜》和《正語作詞起例》兩個部分組成,不分卷;《四庫全書》分其為兩卷,以前卷為韻書,以後者為附論。
 
《中原音韻》是近代音共時研究的主要依據,在音韻學、北音學研究中有重要地位。
 
成書背景
 
元代北曲和散曲迅速發展。在作曲時必須要符合格律,而當時的標準韻書是《廣韻》。然而從中古漢語到近代漢語,語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自南北朝至唐初語音的《切韻》和《廣韻》已經不能反映元代當時的實際的語音系統了。在作曲中是以《廣韻》為標準,還是以實際語言的語音為標準,當時有著不同的意見。周德清則屬於支持革新的一派。
 
余嘗於天下都會之所,聞人間通濟之言:「世之泥古非今、不達時變者眾;呼吸之間,動引《廣韻》為證,寧甘受鴂舌之誚而不悔。亦不思混一日久,四海同音,上自縉紳講論治道,及國語翻譯,國學教授言語,下至訟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與堅守《廣韻》方語之徒,轉其喉舌,換其齒牙,使執而不變、迂闊庸腐之儒皆為通儒,道聽塗說、輕浮市廛之子悉為才子矣。」余曰:「若非諸賢公論如此,區區獨力,何以爭之!」
---周德清《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
 
周德清從實際口語和雜劇散曲作品的用韻中歸納音系,因此作《中原音韻》一書。
 
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予甚欲為訂砭之文以正其語,便其作,而使成樂府,……名之曰《中原音韻》,並《起例》以遺之,可與識者道。
---周德清《中原音韻自序》

韻譜
 
《中原音韻》韻譜共收5866字(一說5869字),分別列在十九個韻下,每個韻的韻目用兩個代表字表示:一東鍾、二江陽、三支思、四齊微、五魚模、六皆來、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歡、十先天、十一蕭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車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尋、十八監咸、十九廉纖。
 
韻目分部不論聲調。每個韻部下包括平、上、去韻字,平聲分為陰、陽,上、去不分,入聲字分別附於平、上、去聲之後。
 
同一聲調的字分為各個不同的同音字組,或稱小韻。每個同音字組用一個常用字打頭,不注反切,字組內的字聲母、韻母完全相同。字組之間用圓圈隔開。
 
中原之音
 
《中原音韻》的審音標準是「中原之音」。「中原之音」的基礎方音在哪裡,學者們的意見並不一致。
 
一種觀點認為是大都音。大都為元朝的首都。同時,周德清也在序中稱:「關、鄭、白、馬……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字暢語俊,韻促音調」,而這四人也都是在大都及周圍區域活動。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大都作為首都只有幾十年,還沒有真正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所以《中原音韻》依據的仍然是宋代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汴洛音。
 
《中原音韻》音系

元代時,近代音的基礎已經形成。元代以後,近代音雖有所發展,但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因此,《中原音韻》所包含的音系大體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
 
聲母
 
《中原音韻》中沒有反切,因此無法像研究《廣韻》一樣使用系聯。
 
聲調
 
《中原音韻》中明確分出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但是與普通話中的歸字有所不同。
 
中古的入聲字,《中原音韻》將之分別歸在各韻母的平、上、去三聲之後,而並未單獨分出一類。學術界多數人認為這種情況表明中古入聲在近代音中已經消失;但《正語作詞起例》中又說:「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陸志韋等人據此認為入聲仍然存在。
 
韻母
 
在《中原音韻》的十九韻部之下,還可以分出更多的韻母。按照全書體例,不同的小韻必不同音;因此在一個韻部中,如果聲母相同,韻母必不相同。據此可以歸納出《中原音韻》的韻母系統。
 
影響
 
《中原音韻》上記錄了當時北方廣大地區通行的、應用於廣泛的交際場合的元代共同語語音,基本上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漢語語音系統,成為漢語音韻學史上的經典著作之一,今天此書成為近代漢語語音共時研究的主要依據。
 
由於《中原音韻》改革了歷來韻書的體制,不受《廣韻》一系韻書的束縛,因此在傳統「小學」裡邊幾乎沒有它的地位,被排斥於正統韻書之外。四庫全書沒有將它像其他韻書一樣收入經部小學類,而收入了集部詞曲類。
 
《中原音韻》對於當時的北曲創作起過很好的指導作用,之後曲韻著作大多以它為樣板,在他的基礎上詮釋或者沿襲它的體例以改編。直到南曲興盛時,這本著作仍然影響巨大。明代戲曲家沈寵綏在《度曲須知》卷首「詞學先賢姓氏」一節將周德清名列第一,在關漢卿、王實甫之上。

【資料出處】
《維基百科》
〈中原音韻〉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E%9F%E9%9F%B3%E9%9F%B5
(編按:內容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