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png


題解

根據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字子瞻)寫於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蘇軾自河南開封入陝,赴陝西鳳翔府簽判,弟蘇轍送至河南鄭州而別,蘇軾途中經河南澠池,接獲弟弟蘇轍(字子由)寄來一首詩,題如前述,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題其寺舍老奉僧閒之壁」。

蘇轍這首詩的主題是懷舊,又是回憶,又是惜別。


料羅灣大杓鷸.jpg


懷澠池寄子瞻兄

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題其寺舍老奉僧閒之壁。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作品出處】
《欒城集》
懷澠池寄子瞻兄
原作者:蘇轍


蘇轍.jpg
上圖:蘇轍


註釋翻譯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譯文:
我們二兄弟同行在鄭原平野上話別,彼此都擔心前途路上艱難。

◎首聯中抒發蘇轍與兄長依依惜別的難捨之情,「怕」字含有雙關涵義,一是路上雪泥艱難,二是人生道路艱難。

歸騎還尋大梁陌(阡陌),行人(遠行的人,指蘇軾)已度古崤西。
譯文:
騎馬回頭還在大梁田間巡行,想來遠行的兄長你已經翻過崤西古道。


曾為縣吏民知否?(此句自注云:轍曾為此縣簿(主簿),未赴而中第。)舊宿僧房壁共題。(此句自注:轍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
譯文:
我曾經做過澠池主簿,百姓還記得嗎?當年歇宿僧房時,還曾和父親與兄長共同題詩於寺壁。

◎蘇轍在自注中寫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之後考中進士,故並未到任,後來又經過這裡,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中寫道到「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過往這些經歷是偶然還是必然?蘇轍充滿了疑惑,也是表達心中的感慨。回憶當年「曾為縣吏」,回憶「共題僧房」,數年光景恍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嘆。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譯文:
遙想兄長你獨行,一定旅途寂寞無趣,前路迷茫,想必只能聽到騅馬嘶鳴。 

◎蘇轍又惜別哥哥「獨遊」,想必這趟旅程是少了「佳味」,不過有什麼辦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盤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擺往各個位置,實在身不由己。騅馬走累了可以「鳴嘶」,但人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這首詩真正的體會還是在人生的感嘆。
◎蘇軾於是作詩和之,以下就是蘇軾的和詩。所謂「和」(音ㄏㄜˋ),就是依照他人原詩的韻腳作詩。蘇軾兄弟往年應舉,一路所騎的馬死了,於是改騎驢到澠池,夜宿僧舍。寫作以下詩句時,僧人奉閑已死,僧舍毀壞,壁上舊題無存,景物人事全非。


芬蘭利明卡灣,一隻林鷸在溼地中覓食。(新華社資料照).jpg
上圖:芬蘭利明卡灣,一隻在溼地覓食的林鷸
雪泥鴻爪.png


題解

本詩選自《東坡全集》,屬七言律詩,作者時年二十六。全詩係以懷舊為題材,抒寫人生感慨。全詩感嘆人生短暫不定,以昔日艱難情境,與其弟互勉,展現對生命的達觀態度。


宋仁宗嘉祐元年(西元1056),蘇洵帶著蘇軾、蘇轍自眉山到汴京應試,途中曾寄宿於豫西澠池縣奉閒僧舍,兄弟二人並在住持奉閒和尚的居室壁上題詩留念。嘉祐六年(西元1061),蘇軾赴鳳翔府(今陝西省鳳翔縣)任判官,與蘇轍在鄭州分手後,蘇轍料兄必將再次路過澠池,於是寫了懷澠池寄子瞻兄詩,蘇軾見詩,感觸良多,乃和其詩。

和,音
ㄏㄜˋ,作答、唱和之意,是作詩的術語,依照所和詩韻腳所屬的韻部,選擇同部韻字來作詩,稱之為「和」。本詩用平聲齊韻,韻字為:泥、西、題、嘶,與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相和。子由,蘇軾弟蘇轍的字。全詩雖感嘆生命短暫與漂泊不定,但以昔日艱難情境,與其弟互勉,言外之意,正是以昔比今,開釋離愁,頗能展現東坡初仕時期的奮進之志,也蘊藏著個人達觀的生命智慧。


足印.jpg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作品出處】
《東坡全集》
和子由澠池懷舊
原作者:蘇軾


蘇軾.jpg
上圖:蘇軾


註釋翻譯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大雁)踏雪泥(下雪後泥濘的地面)
譯文:
人隨處飄泊的生命旅程中所留下的,你知道像什麼嗎?應該就就像飛來的大雁,停留在下雪後泥濘的地面吧。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再、又)計東西(計較爪痕留在何處)
譯文:
雪泥地上偶然間,留下大雁短暫的痕跡,等到大雁拍拍翅膀繼續飛走,哪裡能再計較會留下什麼
爪痕?

老僧(指奉閒和尚)已死成新塔(墓塔),壞壁無由(無法。由,途徑、辦法)見舊題。
譯文:
當年我和你經過這裡,遇到的奉閒老和尚早已安眠在骨灰塔裡,毀壞的寺院牆壁上,我們曾經題過的詩句,如今已無法尋覓(指嘉祐元年蘇家兄弟在寺壁所題的詩)。


往日崎嶇(山路不平,形容旅途艱難)還記否?路長人困蹇(蹇,音ㄐㄧㄢˇ,跛腳,此處借以形容驢子羸弱,不能健步)驢嘶。
譯文:
只有一件事你還記得嗎?那時在崎嶇的山路上,山路是那麼漫長,我的神情勞累不堪,只聽到所騎著的跛驢發出一陣陣悽苦的悲鳴。(作者追憶上次前往澠池途中,因為馬死,改為騎驢到澠池的事。


腳印.jpg


賞析

本詩為一平起式的七言律詩,前半議論,後半記敘,不作純粹的抽象思辨與推理,而藉生動的形象,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感受,這種手法正是宋代哲理詩的特色。

前四句為理性的評論,寫人生短暫不定,猶如偶然留下痕跡的「雪泥鴻爪」,這個比喻形象貼切,歷來為人所稱道;「鴻飛那復計東西」一句,不僅耐人尋味,在議論人生的同時,也兼有開闊的意象。後四句從對人生的感嘆轉折到懷舊憶往,以昔日行旅的艱辛收結,「路長、人困、蹇驢嘶」,不僅是「往日崎嶇」的具體說明,對比於蘇軾兄弟的現況來說,也暗示著最壞的「崎嶇」已經過去,展現對生命的達觀態度。

蘇轍寄兄以「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作結,但蘇軾的和答詩,則以昔比今,開釋離懷,勉弟之外亦多自勉。全詩由虛入實,由議論人生到追懷舊事,然後轉到自身,對生命的短暫與漂泊不定,雖有無常的感慨,實際卻蘊藏著蘇軾達觀的人生態度,意境自然超遠。


爪印.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