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間詞話.png

人間詞話中的美學思想

《人間詞話》為王國維(1877-1927)於1910年所作,是王國維的一部重要文學批評著作。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被尊為用西方文學原理評論中國舊文學的第一本重要著作。


這本書在形式上還是中華傳統的「條注」形,就是針對一個作品,寫一條評注、札記。原書共64條(即64段)。後人收集他未出版的遺留文字,陸續總共出了4輯。人間詞話手稿共一百二十七則,分四卷。


卷一為已刊之人間詞話本文,共64篇。
手稿1-9則標立王國維自身的為學立論及文學批評基準。
手稿10-52則為對於作品的批評,按時為序,以境界說為基準依次批評各詞家之要旨。
手稿53-62則論述了文學體例的更迭,以及文人應具備的創作態度,風骨。
手稿63-64則則在詞家之外另評述了元曲。

卷二為人間詞話未刊稿,共50篇。

卷三為人間詞話刪稿,共13篇。

卷四為人間詞話附錄,共28篇。已非王國維為編纂本書所撰的文案,而乃摘自散落在各方之評點。

王國維人間詞話美學大致提出以下觀點:

(一)境界說

1.詩詞以境界為上。
原文: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2.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原文:
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也。

3.寫實派寫境,理想派造境。
原文: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4.境界有大小。
原文: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5.無我之境靜而雅,有我之境宏壯。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馮延巳「鵲踏枝」)「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秦觀「踏沙行」)有我之境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潛「飲酒詩」其五)「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元好問「穎亭留別」)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6.物境和心境都屬於境界。
原文: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7.境界之出
原文:
「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二)詞人的修養

1.詞人不失赤子之心。
原文: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2.士大夫之詞高於伶工之詞。
原文: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2.客觀的詩人必須多閱世,主觀的詩人必須少閱世。
原文: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3.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
原文:
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於此二事皆未夢見。

4.理想家亦寫實家
原文: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三)成大業必須經過的三個境界:

1.第一境界:(出於外而能觀)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引自晏殊的《蝶戀花》)

2.第二境界:(入於內而能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引自柳永的《蝶戀花》)

3.第三境界:(內外圓融而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引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後人常以此三種境界,象徵人生奮鬥路上的心路歷程。

原文: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四)歷代文體之推陳出新
原文: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後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