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JPG

孔子不姓「孔」而姓「子」——談「姓」「氏」的區別

孔子姓孔嗎?

孔子姓什麼?相信大多數人肯定會不假思索地說:「當然姓孔啦!」那麼恭喜你,答錯了!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百度百科孔子的詞條上,關於孔子的介紹是這樣的: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實際上並不姓孔,那孔子姓什麼?先秦就有孔這個姓嗎?那大家為什麼都叫他「孔子」?這還得從母系氏族說起。

姓與氏的區別

姓,大概在母系社會就已經有了,為什麼要有姓氏之分呢?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不同支系的區分稱號。

在母系氏族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同「姓」是指同一個女性祖先的後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父系氏族的到來,人的地位分化越來越明顯,於是在姓後面又出現了「氏」以示區別,如:軒轅氏、神農氏。

古人的名字極為複雜,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姓氏最早是分開的,並不是同一個詞。姓產生於前,氏出現在後。根據考證,遠古時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隨母親的姓。在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種血緣關係,是家族基因的延續。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媯、姒、嬴等,都是女字旁。顯然,「姓」所標誌的血緣關係最早是由女性來確定的。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便是「姓」產生時的社會背景。

原因是,隨著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孫越來越多,一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系,並散居到各個不同地方。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為了相互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便要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樣就產生了「氏」。

哪些是古老的「姓」?

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比較大,「氏」要小一些。因為當時的「姓」很少,一門大姓下邊,會有很多的「氏」。孔、華、墨、宋等等很多現在的姓氏,都是原來「子」姓下邊的氏。

《國語.周語》記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由此可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早期的姓不是指家族稱號,而是整個氏族的稱號,姓是用來區別各氏族的。黃帝部落姬姓,炎帝部落姜姓,夏禹姒姓,殷商子姓。目前有據可考的一般有二十二個姓:媯(音歸)、姒、姬、嬴、姞、姜、妘、偃、子、風、己、任、祁、羋(音米)、曹、董、歸、曼、熊、隗(音偉)、漆、允。

「姓」以別婚姻

氏族社會時期實行「族外婚」,同一個姓的男女不能結婚,「姓」因而也起到了「別婚姻」的作用。這即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當嚴密,成為宗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禮不娶同姓」被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

姓有「別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會同一氏族內部的人不得通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就是父母同姓,子孫不能昌盛。近代就不受這個限制了,現在的人即使同姓,也可能根本就沒有血緣關係,或血緣關係非常遙遠。

「氏」以別貴賤

《通志.氏族略》記載:「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也就是說,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但姓與氏都是貴族才有權使用的稱號,沒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們統一以其職業稱呼,如庖丁是對姓丁的廚子的稱呼、優孟是指姓孟的俳優等。

《通志.氏族略》曰: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夏商周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

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平民都沒有姓,姓還能區別貴族和平民的地位。

因此,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孔子的祖先姓「子」

武王伐紂,西周建立之後,封紂王的弟弟,微子啟於宋地。微子啟,名啟,「微」是地名,是他最初的封地,而「微子啟」中的「子」是爵位名,不是姓。所以我們稱「微子啟」,就是地名+爵位+名字,就像現在我們說「劍橋公爵」「威廉王子」一樣。。

孔子是宋國貴族後裔,孔子的祖先源自殷商時期帝乙,帝乙的長子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庶兄,殷商滅亡,周公封建諸侯,冊封原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於宋地,孔子祖先是微子啟的弟弟。宋國是殷商遺民所建,所以孔子也是殷人遺民,所以孔子真正的姓應該為「子」。如上所說,同姓人太多,古人往往又以氏為區別。

而後傳到六世祖一位叫「孔父嘉」的人,孔父嘉是宋國的大夫,是孔子的祖先,扳著手指頭算起來,他是孔子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別哈哈大笑,是真的),後來他在宮廷鬥爭中被殺害,他的子孫就逃離宋國,落籍魯國,為了避禍,以孔父嘉的「孔」為氏,那個時代,以祖先的名字中的某字為氏,是很常見的事情。這就是孔子的「孔」的來源。因此「孔父嘉」他姓子,名嘉,宋氏(以國名(宋)為氏),字孔父。而其後人,又以祖先的字(孔父)為姓。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就是名紇,字叔梁,叔梁紇的姓也是子。

孔子的真正姓氏

孔子其先為殷商之後,宋人,六世祖孔父嘉,姓子氏宋字孔父,其父叔梁紇姓子名紇字叔梁,因此以嚴格意義上講,孔子的姓為「子」,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並不是因為他姓子,所以叫孔子,或者叫子孔。「孔子」的「子」,是古代對男性的尊重,「孔子」的「子」,對男子的尊稱,如老子、孟子、荀子等等。孔子是有自己名的,歷史教科書說得很明白,孔子,名丘,字仲尼,所以我們又可以叫他孔丘。因此,孔子為子姓,氏為孔,名丘,字仲尼。孔子的「子」是後人敬稱,而「仲」表明排行第二。

以上出現了三個「子」,「孔子」的「子」是對男子的尊稱;「微子啟」的「子」,是爵位;還有一個「子」,就是嚴格來說孔子的姓。

秦漢以後姓和氏合二為一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還屬於周朝,孔子的稱呼是秦漢以後的人這樣稱呼的,秦漢以後,人們多以氏為姓,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姓、氏逐漸合二為一,也就是現在一律稱姓。漢朝以後,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有姓了。

氏族社會後期至秦漢前這一階段,不僅有姓,還出現了氏。氏和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姓是一個氏族的稱號,氏是姓的分支。例如:子是殷商貴族的姓,子姓下面有向氏、樂氏、商氏、湯氏、來氏、王氏、孔氏等等。姓不能變,氏的變化很大,氏經常隔一、二代就有可能變化。

《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更將姓氏混同成一個概念。

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其中甚至出現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

中國古代人的姓氏比現今複雜得多,秦漢以前,同一人可以有幾種稱呼的方法;秦漢後期,才基本與現在一致。從春秋轉到戰國,禮崩樂壞,貴族沒落,平民崛起,這些封建制度逐漸都消失了。到了秦漢時期,姓與氏就合二為一。所以如果區別姓與氏的話,那麼孔子是子姓孔氏。如果不願意區分,從後世的觀點來看,籠統地說孔子姓孔,也是無妨。其實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氏」。


【資料出處】
《每日頭條》
〈孔子姓什麼〉
〈孔子姓什麼?先秦就有孔這個姓嗎?〉
〈顛覆歷史觀:孔子原來不姓孔而姓子〉

〈你不知道的國學之「孔子姓什麼?」〉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kxjrxy8.html
https://kknews.cc/culture/gv5aol8.html
https://kknews.cc/history/rzzr4vr.html
https://kknews.cc/culture/5ayov48.html
【整理編輯】
本站主編
(編按:文字經重新安排,內容有所刪減修改,題目及段落標題為編者另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