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核舟.png
上圖:橄欖核舟(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題解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余光中。於後記中表明自己創作的動機,藉由歌詠「橄欖核舟」來表達自己的懷古之情。

搭配課程:蘇東坡.前赤壁賦   


橄欖核舟——故宮博物院所見                                                                                          

不相信一寸半長的橄欖細核
誰的妙手神雕又鬼刻
無中生有能把你挖空

剔成如此精緻的小船
輕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蟬蛻
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點
怎麼就縮小了,縮小了,縮成
水晶櫃裡,不可思議的比例
在誇張的放大鏡下,即使
也小得好詭異,令人目迷
艙裡的主客或坐,或臥
恍惚的側影誰是東坡
一捋長髯在千古的崩濤聲裡
飄然迎風?就算我敢
在世間的岸上隔水呼喊
(驚動廳上所有的觀眾)
舷邊那鬚翁真的會回頭?
一柄桂槳要追上三國的舳艫
擊空明,泝流光,無論怎樣
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
——前身是橄欖有幸留仁
九百年後回味猶清甘

看時光如水盪著這仙船
在浪淘不盡的赤壁賦裡
隨大江東去又東去,而並未逝去
多少的豪傑如沙,都淘盡了
只剩下鏡底這一撮小舟
船頭對著夏口,船尾隱約
(只要你凝神靜聽)
還嫋嫋不絕地曳著當晚
那一縷簫聲


橄欖核舟.png
上圖:橄欖核舟(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說明:

在詩的開頭,詩人以強烈的情感讚嘆橄欖核舟,以「不相信」、「不可思議」等詞語,透露出詩人的驚奇之感,並以第二人稱的口吻跟藝術品對話,藉以凸顯出藝術的細緻與傳統工法的極致,同時也說明橄欖核舟的藝術價值。

接著詩人將焦點聚集於橄欖核舟中的主角人物,也就是蘇軾當年創作赤壁賦的場景,以生動描寫人物來襯托出「橄欖核舟」這一件藝術品的細緻之處,令人有親臨之感,更引發詩人與古人超越時空的對話,而赤壁懷古的場景如在眼前。

從「永不褪色」、「回味猶清甘」、「浪淘不盡」等來說明藝術不朽的精神,並且以月色(視覺)、清甘(味覺)、浪淘聲(聽覺),多重感官經驗來塑造出赤壁懷古的情境,最後則是聚焦於具體的洞簫聲音,來表現出藝術、歷史的永恆。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見詩人鎔鑄古典文學於現代詩中的特色與功力,並以獨特的創作手法呈現出來,使得我們看見另一藝術層次的橄欖核舟與赤壁賦。赤壁賦、橄欖核舟在詩人的筆下得以超越時空,獲得不朽的生命。


故宮.jpg
上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